./t20190717_919783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食尚健康》

《食尚健康》

开博时间:2019-07-02 16:27:00

《食尚健康》创刊于2018年,由《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主办,是一本主打饮食健康的杂志,传播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研究时下流行的热门食材,分享健康养生的食疗菜谱,让大家吃得美味,吃出健康。

文章数
分享到:

祛湿+健脾,双管齐下效果好

2019-07-17 21:44:00

本刊记者:毛舒婷

受访专家:周福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脾胃病学家,全国名老中医,广东省名中医)

湿邪至,疾病生。那么,如何祛湿好呢?

说到祛湿,健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清代医典《证治汇补·湿症》云“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脾”≈ 西医“消化系统”

“中医脾”与“西医脾”概念上甚为不同。西医中,脏器以结构来划定,脾为淋巴器官,具有储血、造血和免疫相关的一些功能;中医的脾,则非局限于某一个器官或结构,系以功能划定,大致相当于西医里的整个消化系统。

中国传统是农耕社会,提倡“天人合一”的中医理论也带有浓烈的“农耕”色彩。比如,“土爰稼穑”,指土有播种庄稼、收获五谷、化生万物的作用。故而,具有生长、承载、孕育、化生、长养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将其归属为“土”。

《说文解字》说:“脾,土脏也。”脾就是人体这棵大树的土壤。脾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要原因有三:其一,脾是气血生化之源,主生血、统血;其二,是运化水谷之器,可化生水谷精微和水湿,并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其三,是升降之枢,可调节气机升发肃降。

祛湿不健脾,治不得法

体内湿重,与脾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前面我们讲过,脾能运化水湿,若脾功能失调,运化水液的“功力”大不如前,则会导致水湿内停。

此外,所谓“气炎土薄”,当外界湿邪盛时,脾则会相对虚弱,人体也更易招惹湿邪。所以,回南天、梅雨季节,会感觉体内湿气更重。

正因为湿跟脾的关系如此密切,“健脾、祛湿”两词常配对出现。谈祛湿,必同时兼顾健脾。

打个形象的比喻,人体如同一个水池,脾相当于抽水机。如果抽水机不给力,水就会越积越多,甚至泛滥成灾。要想快速去除池内过多的水分,理应将抽水机的状态调至最佳,才能使水液达到“收支平衡”。

健脾不祛湿,也枉然

祛湿不健脾,治不得法,其实,反之亦然。

脾虽然能运化水液,但本身是喜欢干燥而厌恶潮湿的。《黄帝内经》说:“湿气通于脾。”沉重、向下的湿邪留滞,最易阻碍脾的升清向上,从而造成脾虚。

还以抽水机为例,虽然抽水机能去除水湿,可是抽水机本身却是怕水的,如果池子里的水太多,甚至漫过了抽水机,抽水机更难以正常工作了。这时,除了依靠抽水机加大马力之外,还得疏浚出水孔,加速排水。

可见,健脾、祛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双管齐下,祛除体内湿邪才能更高效。(编辑:杨昕)

◎ 小知识:这些行为,很伤脾

想象一下,能让作物茁壮成长的土壤是什么样的?大概是温度适宜、不旱不涝、不板不结、不贫瘠、不过肥的。

作为人体的“土”,脾胃拥有优良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培植人体这棵大树。然而,生活中“伤脾”的事儿却并不少见。

1.饮食不节。脾胃最怕的就是饥一顿饱一顿、生冷不忌。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会令爱规律的脾胃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就会很受伤;生冷之物自带寒气,会损伤脾阳,加重脾胃负担。此外,烟酒刺激也会有损脾胃。

对策:饮食有节,三餐有度,营养均衡,少吃冷饮,口味清淡,吃到七八分饱为宜。可适当多吃健脾之物,如淮山、莲子、芡实、茯苓、扁豆等。

2.熬夜过多。《黄帝内经》说“劳则气耗”,中气受损,进而伤及脾胃之气。因此,李杲在《脾胃论》中直接指出:劳倦则脾先病。其中,熬夜最伤。

对策:劳逸结合,规律作息,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早起。

3.环境不良。生活环境潮湿、光照不足,或从事长期接触水的职业,如渔民等。

对策:环境过湿时,关闭门窗,使用抽湿机等工具降低室内湿度;不睡地板;及时更换湿衣服,洗头后马上吹干头发;做好职业防护,如穿水裤、戴手套作业等。

4.思虑过重。脾主思,思虑过度会伤脾。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压力大、紧张或有心事时,常常茶饭不思,久而久之,就会损伤脾胃功能。

对策:转换焦点,与人交流,多参加户外活动及集体活动,进行积极的心理疏泄。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帮助,及时排解负面情绪。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扫码关注一分钟健康养生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健康资讯~

本文来自《食尚健康》杂志

上一篇:好好对待潮汕人,他们真的很抢手
下一篇:桂花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