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20327_323111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心理与健康》

《心理与健康》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帮你了解心理知识,浏览心理世界,拨开心理迷雾,树立心理淤积,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文章数
分享到:

向精神科门诊转诊

2012-03-27 15:28:39

/于德华


一位年轻的女性,因感到左侧乳房疼痛而到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乳腺增生,后进行乳腺小叶切除。手术很成功,病变组织基本取出,病理报告也证实为良性。

可手术后不久,该女性又跑回医院焦急地对医生说,左侧乳房疼痛依旧,一点也没有好转。医生再三强调,病变已经清除,不可能有残留。但她坚信病变仍然存在,而且已经恶化。她很痛苦,多方求医也没有查出异常。后来,她按照小广告所示,自费邮购了所谓的治疗肿瘤的“特效药”,服用后短时间内感觉疼痛减轻,但很快又疼痛复发。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医生该如何帮助她呢?

 

在综合医院中,几乎所有临床科室的医生都碰到过这样的病人:他们出现的症状往往和检查结果不符,尽管身体存在各种各样的不适,但仔细检查后并没有发现什么实质性的病变,或者病情没有他们感觉到的那么严重。

医生告诉病人身体没什么问题,给他们吃一些对症处理的药物,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没有好转,身体照样有很多不舒服。这样一来,病人反倒更担心了,怕自己有什么疑难杂症,要求医生反复检查。同时,病人可能认为医生的医术水平不高。

最后,医生提醒道:“要不你去看看心理门诊?”一听这话,病人有些纳闷,甚至有些抵触,“我没有心理问题,是身体不舒服,凭什么要看心理门诊?”

面对病人的质疑,很多医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情景再现

医生:哪里不舒服啊?

病人:我的病很严重,心慌得透不过气来,那个心像吊在半空中一样,晚上不能平躺下睡觉,一睡就惊醒,已经半年了。我现在什么都不能干,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只好在家休息。

医生:已经半年了,那你做过什么检查吗?

病人:我什么检查都做了,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脏CT,我上个月还住院做了导管检查,医生只说我有点心脏缺血,查不出其他问题,吃药也不管用。我不相信,一定是我的心脏病太严重了,没检查出来。

医生:好吧,那你再去做一个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看看有什么变化。

检查完毕后回来。

医生:这两项都正常,连你说的心脏缺血都没有,你没病。

病人:不可能!我心慌得浑身没力气,都不能上班了,你再帮我仔细查查。

医生:没什么可查的了,你没病,要不你去看心理门诊吧。

病人:你什么意思啊?你是不是觉得我脑子有问题,我有精神病啊?

病人很生气地和医生争执起来。

故事折射出了综合医院的医生们经常遇到的一个困惑:面对有心理问题的病人不知从何入手。以自己独有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敏感,大部分医生能够意识到病人或多或少存在心理卫生问题,能够意识到病人的人格、情绪、思维方法对躯体疾病的影响,但医生可能觉得处理这些问题太麻烦,不是自己的专业,应该由心理门诊解决,或者认为治好病人的躯体疾病后,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就解决了。只不过,病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往往并不是这样简单。

许多心理障碍都具有繁复多样的躯体症状,无论是原发性的心理障碍,还是躯体疾病继发产生的各种心理反应,或者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心身疾病,多数病人会有躯体不适症状,最常见的包括疼痛、心慌、胸闷、腹胀、多汗、乏力等。

由于这些表现和躯体疾病的症状非常相似,病人往往在如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皮肤科、中医科等科室反复就诊。反复的就医、检查和治疗过程也会强化病人对躯体疾病的认可,他们甚至辗转全国各大城市、各大医院反复检查,承受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但治疗的效果往往不理想。调查表明,在综合医院中,有些以躯体症状表现的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化障碍的病人,几年都得不到确诊和治疗。

已经明确病人具有某种心理问题,但在向他说明病情并试图转诊时并不容易。病人难以接受,甚至表现不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不妨试试下面的做法。

医生:心慌是一个让人很难受的感觉,每次发生时,你肯定都很不舒服。

病人:你说得很对,很不舒服,而且经常发生,所以我才怕心脏有严重的问题。

医生:你做了这么多的检查,但都没发现问题,这说明你的心脏没有严重的疾病。这是个好消息。

病人:但是我为什么会这么难受呢?

医生:心脏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出现心慌的症状,也就是说,许许多多的因素都会使我们出现心慌的感觉。比如,我们跑步或者走路急,会感到心慌;看惊险刺激的电视节目,会感到心慌;年轻人去约会,遇到如意的伴侣,本来是好的事情,但是他(她)也会感到心慌。这些情况下出现的心慌,我们认为是正常的,不会是心脏有问题才出现的心慌。对吗?

病人:是的。

医生:所以,很多因素都会让我们产生心慌的感觉,尤其是情绪因素、精神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心脏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情绪和精神的变化是产生心慌的原因。你不妨回忆一下,在出现心慌前生活中有什么事情发生吗?

病人:半年前我刚换了一份工作,还没上几天班就病了。这么说,我的心慌感觉是与情绪有关?

医生:我们刚才谈过,你对心脏做了全方位的检查,但一直没有疾病的证据。

病人:那我该怎么办?

医生:我建议你不妨到心理门诊进行一些咨询,对精神和情绪的状况进行调节,这也许能减轻你心慌的感觉。当然,你也可以继续在我这里就诊。

 

绝大部分存在心理障碍的病人是以躯体症状为第一主诉,到综合医院就诊,病人的症状多种多样,在没有检查出器质性疾病前,医生首先要肯定症状的真实性,理解病人的痛苦感受,然后再解释心理或者情绪与躯体症状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让病人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医生再进一步说明:“出现一种症状并不一定是身体疾病,情绪或者精神上的压力也可以导致身体不适,出现各种症状。”由此,病人就逐渐趋向于接受躯体症状与心理因素互相关联的说法。

在医患双方对于躯体症状的产生及其可能的原因达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后,医生就可以提出进一步的治疗方案,比如转诊到心理门诊进行治疗,或接受相关的药物治疗,等等。

上一篇:心理老师,你的出路在何方?
下一篇:限购令:限制了你的幸福吗?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