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20329_323117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心理与健康》

《心理与健康》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帮你了解心理知识,浏览心理世界,拨开心理迷雾,树立心理淤积,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文章数
分享到:

分享灾后心理援助经验

2012-03-29 10:06:17


一位特殊的志愿者

很多来到北川心理援助工作站的朋友,都希望能和杨姐聊聊。

杨姐今年45岁,现今的工作是负责心理茶社——每天晚上6点半,就开始忙着摆上桌子、凳子,倒茶。

心理茶社是我所北川工作站设立的一个给居民免费休闲的场地。永兴板房社区的男人们都喜欢聚在这里,每晚6点陆陆续续地进来喝茶、看电视、打牌。此时,屋外悠扬的羌族音乐响彻整个板房,女人们从阡陌纵横的板房区走到茶社外面的空地上。天气冷,她们裹着厚外套,却也尽量打扮得漂亮。随着音乐,七八个女人围成一个圆圈,跳起了羌族“锅庄舞”。

杨姐本来是社区的普通居民,在2009年初成为工作站的一员。她认为,内心饱受伤痛的老北川人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更好地互相扶持走出难关,彼此慰藉,忘掉伤痛。

杨姐的闺女曾在北川中学读高中,在地震中不幸遇难。本来好酒的丈夫心情更加压抑,开始酗酒了。杨姐当时整夜睡不着,掰着手指头等天亮。闭上眼,女儿的身影就浮现在眼前。她一直不敢回老县城,不敢进楼房。心理专家诊断他们夫妇俩都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在工作站的两年,杨姐一直做志愿者,什么活动都参加,什么活都干。在忙碌中渐渐让自己走了出来,她接受了女儿遇难的事实,逐渐能随着人们前往北川中学老校址为闺女吊唁,开始和来访的朋友说说闺女的学校往事,以自己的例子开导身边丧亲的女性。

 

 

经验1:将社会工作融入到心理援助之中

 

社会工作的活动形式,在灾区心理援助过程中是非常有价值的。

它淡化了疾病的概念,减少了老百姓对灾后心理援助工作的抗拒(很多灾区群众害怕贴上“心理有毛病”的标签),把心理支持、心理关怀融入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心理资源、社会资源,以“增权赋能”为主要理念,促进社区的活力与和谐,有效缓解了居民的悲伤、抑郁、彷徨、迷茫的复杂心态。

 

绽放的“希望花”

2009年,我所组织了近一百名板房丧亲女性,在香港有关专家及基金会的支持下,用丝线、铁丝进行手工制作,花了近十天功夫,在母亲节到来之前,将6000支北川女性亲手制作的康乃馨丝网花运往香港进行义卖。

一位在地震中丧子的妈妈说:“我原来经常翻过来调过去怎么也睡不着,从做花开始,躺在床上就睡着了。这个活动很好,能挣钱又能治病。”

另一位母亲说:“我们在接受捐款的时候心里挺不好受的,我们又没有办法报答人家,总是觉得欠人家的。我们用自己的手劳动,心里真的很高兴。看着一朵朵的做出来那么好看,我们好有成就感。”

尽管这个项目看起来只是一个简单的手工制作活动,但它却满足了参与者不同层次的需要,包括物质的、精神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包括了自我实现,起到了行为治疗、艺术治疗、团体治疗、感恩教育和现实收益等多方面的效果。

 

 

温馨的“公益茶社”

北川历来以其“羌山雀舌”而闻名。北川人品茶、赏茶,靠种茶为生。茶叶文化源远流长,这也是羌族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工作站于20106月起以品茶为突破口,以茶会友,为板房区居民创设一种轻松、自然的聊天环境,让居民把茶言欢,畅谈生活琐事,内心感受,人生感悟,在不断地交流中,拉近居民之间、居民和社工人员之间的距离。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融入其中,把心理疏导“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其中,很自然,也很轻松。

最初,每天只有几个人来喝茶,现如今,心理茶社每天都满座。一位居民感慨,“以前到了晚上就没什么事做,现在好了,有了茶社,可以来坐坐,聊聊天,感觉很好。”

 

 

经验2:心理援助任重道远

2008512,汶川地区发生了特大地震,北川县成为极重灾区。总数为16.1万人的北川县,共有19956人遇难(占总人口的12.40%)4311人失踪(占总人口的2.69%)26916人受伤(占总人口的16.72%)6075人因震致残,1023个孩子成为孤儿,14.2万人无家可归(占总人口的88.20%)

地震发生后,一部分幸存者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震后半年的一项1600人测试结果表明,北川较重灾区(擂鼓)和极重灾区(曲山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筛查阳性率分别是13.0%37.8%;震后1200人测试结果表明,极重灾区一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为24.6%,较三个月时的37.8%下降。

数据提示人们,震后心理援助紧要而迫切。以笔者的初步估计,这边的干部群众需要心理帮助的至少3万人。没有专业的帮助,依靠他们自己走出阴霾,很难,很辛苦。

 

经验3:灾后援助,科学先行

根据国际国内灾难心理学经验,灾后心理创伤严重而持久,许多灾区群众会因此丧失生产能力,影响生活质量。身体已经残疾,震后精神致残将会雪上加霜。

地震难于预防,但是震后精神残疾完全可防可治。因此,积极开展灾后心理援助工作非常重要。然而,由于管理、理念和灾区的复杂性,灾后心理援助也遭遇过“防火、防盗,防干预”的尴尬,所以心理援助工作不能求得表面的轰轰烈烈,而是要把握科学规律,持久系统,长期规划,立足长远。

为此,我所提出了密集工作35年的计划,因为35年是各种灾后心理问题的高发期,也是培养当地心理援助力量的关键期。

 

 

经验43类人群最需要关注

心理援助工作要关注丧亲人员、残障人员和孤寡老人。

丧亲人员的内心痛苦是最为严重的,特别是那些不能再生育的家庭更是如此。伤残人员灾后需要家人陪同,错过了就业时机,康复治疗、生活来源所需资金都比较缺乏,对现实压力感到困难重重,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同时,伤残人员在震时多有幽闭、撞击、目睹死亡过程等经历,由于受到了惊吓,可出现很多心理恐慌反应。

 

 

 

 

经验5:对心理援助人员进行组织管理

对于大量的心理援助志愿者,在保持基本队伍的专业性、稳定性的基础上,兼容并蓄,量才使用,做好“招募、选拔、培训、上岗、督导、离岗”等一条龙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在保证心理援助服务的科学、专业的前提下,激发、保护志愿者的积极性,引导志愿者由感性做事,逐渐过度到理性工作。

同时,在灾区开展工作,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非理性,会消耗很多精力和时间,人们容易疲惫。所以团队成员需要不断沟通和交流,除了给别人带去信心和力量,自己的健康状况也很重要。



——文/史占彪  副教授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上一篇:职场新人,如何处理同事关系?
下一篇:欲罢不能的网购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