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30127_323141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心理与健康》

《心理与健康》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帮你了解心理知识,浏览心理世界,拨开心理迷雾,树立心理淤积,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文章数
分享到:

丢失的睡眠感

2013-01-27 13:14:59

/王波帆  张斌

李阿姨是一位50岁的女性,文化程度不高,平日的生活简单忙碌,除了操持家务、照顾小孙子,就是和朋友打打麻将。两年前,她发现自己的血糖、血压有点高之后开始变得脸色阴郁,整日唠叨的都是自己的病,有时甚至觉得快不久于人世了。

最近,李阿姨又添了新的烦恼——她开始失眠了,近日甚至发展到彻夜不眠。李阿姨为此非常担心,白天唉声叹气,命不长了的话又挂在嘴边。家人虽发现了李阿姨心情不佳,但是觉得她白天精神头还是挺足的,做家务活没问题,就没有重视。

深受失眠之苦的李阿姨又一夜辗转反侧过后,她决定来医院就医。

李阿姨向医生反映了情况。从她的感受来看,她的睡眠质量确实不佳——难以入睡,周围的细小声音都能听清,并且觉得睡眠很浅,起床后不确定自己昨晚睡着了没有。根据李阿姨叙述的病情,医生安排她入院治疗,并为她做了多导睡眠监测。在医院的头一晚,尽管服用了治疗剂量的安定类药物,但她仍然诉说没有睡好。医生调整了治疗方案,加用了唑吡坦等起效较快的促睡眠药物,可效果依然不明显,李阿姨仍然抱怨睡不着。几天过去了,她白天的心情越来越差,在办公室外都能听到她的大嗓门,一直在跟病友倾诉自己内心的痛苦。可是李阿姨白天并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困倦,住院的几天,她跟同屋的病友常出去逛街,一逛就是半天。

几日后,多导睡眠监测报告出来了,结果显示李阿姨确实存在轻度的睡眠障碍,但并没有她感觉到的那么严重。她的睡眠效率是85%,一晚的总睡眠时间是420分钟,并且睡眠监测图显示,李阿姨在上床后50分钟就进入了睡眠状态。

医生将结果告诉了李阿姨,但固执的她并不相信,她确定自己在做睡眠监测的那一晚上睡得特别不好。医生找出了当晚的睡眠监测图,确定李阿姨当晚确实是睡着了的,她的睡眠结构也没有异常。同室的病友和当班护士也反映,李阿姨对晚上的查房没有印象,护士查房时看到李阿姨睡得挺香,对呼唤也没有反应。

李阿姨生气了,她质问医生:“你是说我在撒谎么?”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李阿姨并没有撒谎,她确实存在睡眠障碍。这种睡眠障碍我们称之为“反常失眠”,她的主观感觉可以称为“无睡眠感”。

反常失眠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反常失眠是指对睡眠状态感知不良,表现为自己感觉入睡困难、睡眠不足或增多、根本不能入睡。虽然病人自称失眠或白天过度思睡,但并无睡眠紊乱的客观证据。“睡眠不好”是所有类型失眠的主要临床特点,医生最开始偏向于认为病人有夸大入睡困难和低估睡眠维持时间的倾向,但随着对反常失眠研究的深入,医生开始认为病人自称的失眠是由于对睡眠状态的错误知觉导致的。

生理学研究应用多导睡眠监测发现,反常失眠症病人的睡眠参数与正常人相似,但病人会将入睡所花的时间和睡眠的时间估计错误。也有学者认为,反常失眠病人相较正常人睡眠时的脑电图有所不同,他们的脑电存在较多的β波,这种脑电波出现越频繁,病人的无睡眠感越突出。此外,国外的一项研究发现,下丘脑受损的病人出现反常失眠的几率增大,这或许意味着下丘脑与无睡眠感有关。

心理学家则从另一个侧面为无睡眠感做了解释——这类病人有明显的人格缺陷和行为问题。一项应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量表(MMPI)进行的研究显示,反常失眠病人中超过正常分数标准的有6项,他们的行为外向,容易产生愤怒和过度敌意,缺乏自责和压抑。

怎样治疗反常失眠?

目前临床上还没有针对反常失眠的固定的治疗方案。

一部分医生认为,应采用镇静催眠药治疗这种形式的失眠,比如苯二氮卓类药物。而部分精神科医生认为,反常失眠不仅是一种睡眠紊乱性疾病,更可能是一种精神障碍,因此他们在镇静催眠药的基础上加用抗精神病药。临床上有应用苯二氮革类药物加上奥氮平成功的治愈的病例。

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反常失眠病人存在对睡眠状态的错误认识,他们的心理特征对诊断与治疗非常重要。因此认知治疗是反常失眠的首选疗法,它是通过让病人认识到对睡眠状态的歪曲认知是导致无睡眠感的重要原因,并纠正这种认知,从而改善病人的睡眠质量。具体的方法可以有:让病人自己学会看多导睡眠监测的分析结果,从而打消他的错误想法。同时,放松治疗通过让病人有意识地感受到肌肉的松弛过程,从而加深对入睡过程的记忆。

对于无睡眠感的病人,医生在诊断时需要充分参考病人的感受和客观的检查结果,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确诊之后要给予病人充分的解释和支持,避免忽视病人的痛苦和主观感受,认为病人夸大症状。同时,病人自己也不妨对睡眠知识和心理学知识多进行了解,打消不必要的顾虑,改善自己的睡眠。

上一篇:年轻父母:做“寄居蟹”还是“袋鼠”?
下一篇:谁能给流动儿童一个“心”归宿?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