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30628_323172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心理与健康》

《心理与健康》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帮你了解心理知识,浏览心理世界,拨开心理迷雾,树立心理淤积,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文章数
分享到:

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健康标准

2013-06-28 22:31:56

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健康标准

/蔡焯基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名誉理事长

 

3年的时间,190多名专家的共同参与,154篇既有文献的荟萃,最终凝聚成6项指标——中国人心理健康新标准最终确定!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就确定了全球范围内的健康定义:“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但一直没有给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或标准,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与评价要素更是一个空白。

何谓心理健康?如何评估心理健康?多年来我国学者虽然进行了多次研究,但由于研究结论的学术性较强,缺乏简明扼要、公众乐于接受、符合社会发展状况、易于评价的指标,一直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媒体报道中,类似的消息屡见不鲜:有的学者说,中国有很大比例的人群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说七成以上的中学生心理不健康。还有的学者认为,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出现这种矛盾的局面,恰恰是因为中国目前还缺乏自己的心理健康标准。当然,这个标准既不是疾病诊断的标准,也不是精英的标准,而是适合大众的一般性的评价标准。

现如今,心理健康对人生的幸福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日益明显;同时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人们心理健康的维护工作,心理健康的意义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充分认可。在这样两个大背景下,笔者的团队开始了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

2008年起,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190多名业内专家,通过文献调研、专家调查和反复研讨,历经3年的努力最终制定出“中国人心理卫生标准”,它的意义在于为评价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为维护和促进公众的心理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人心理卫生标准”制定的过程始终坚持科学严谨的原则。首先,以“心理健康标准”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出154篇文献,找出24个常用的定义,其中包含158条标准。在此基础上,经专家反复讨论,归类形成了31个核心特征。接着按照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初步形成了14条标准。研究人员将这14条标准组成的意见稿,征求了全国各个省在精神卫生领域或心理学领域有着长期深入研究的学者们的意见,将结果进行了保留、合并、删除或修改,最终制订出6项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和相应的评价要素。

所订标准的文字表述简练,易于理解和记忆,实用性强又便于操作。标准的内容既符合大多数人现有的心理健康水平,符合社会现实状况,为大众所适用,同时又注重心理健康水平的层次性和标准之间的独立性,力求做到全面、合理,为进一步研究心理健康测量工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可简要表述为三个层面,即:

自我和谐(自我意识,生活学习能力,情绪健康);

人际和谐(人际关系和谐良好);

社会和谐(角色功能,环境适应)。

 

具体来看,“中国人心理健康标准”详细的条目和评估要素包括:

1.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自我意识)

评价要素:

1)自我认知:了解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自我接纳: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接受自己

 

2.自我学习,独立生活(生活和学习能力)

评价要素:

1)学习能力:具有从经验中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2)生活能力:能够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衣食住行活动

3)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获得的知识、能力或技能解决常见的问题

 

3.情绪稳定,有安全感(情绪健康)

评价要素:

1)情绪稳定:能够保持情绪基本稳定

2)情绪积极:情绪状态能够保持以积极情绪为主导

3)情绪控制:能够调控自己情绪的变化

4)安全感: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等有基本的安全感

 

4.人际关系和谐良好(人际关系)

评价要素:

1)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处理与保持基本的人际交往关系

2)人际满足:能在人际互动中体验到正常的情绪情感,获得满足感

3)接纳他人:能够接纳他人及交往中的问题

 

5.角色功能协调统一(角色功能)

评价要素:

1)角色功能:基本能够履行社会所要求的各种角色规定

2)心理与行为符合所处的环境

3)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等特征

4)行为协调,在社会规范许可范围内实现个人需要的适当满足

 

6.适应环境,应对挫折(环境适应)

评价要素:

1)保持与现实环境接触

2)面对和接受现实,积极应对现实

3)正确面对与克服困难、挫折

上一篇:起跑慢一步,孩子就输了一生吗?
下一篇:扰人心弦的性幻想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