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30729_323173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心理与健康》

《心理与健康》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帮你了解心理知识,浏览心理世界,拨开心理迷雾,树立心理淤积,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文章数
分享到:

起跑慢一步,孩子就输了一生吗?

2013-07-29 22:13:01

起跑慢一步,孩子就输了一生吗?

/赵显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新的一年,你有哪些打算?是想换一份新工作,还是准备买一处心仪的房子?人的愿望是不胜枚举的,100个人就会有100个不同的新年规划。接下来,笔者想与大家分享一个话题,年轻的父母可能会对此感兴趣——孩子的智力开发时机。

人活着很累,其中一个原因是社会比较。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可以不高,但只要比他周围的人过得好一些,他就很容易满足。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扩展了人们进行社会比较的范围,我们不仅想和亲戚比,和同事比,和邻居比,也惦记着和不相干的名人比一比。

商家很好地利用了这种焦虑感,高呼“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刺激着父母们的神经。“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成了家长们最为看重的竞争策略之一,孩子们却不得不为父母的“比较焦虑”买单。

笔者所熟知的一名学生,小晔,出生于1994年。从5岁起同时学习钢琴和绘画,8岁起开始学习舞蹈和奥数,15岁起开始接触大学英语。直到高中毕业,这些项目仍在同时进行,周六周日几乎从来没有过休息的时间。

现在,这个孩子已经上大学了。我问他:“回想自己的早期教育,收获和遗憾是什么?”他回答说:“收获当然有,比如现在自己确实有机会,也有能力在一些场合展示才艺,或者作为一种炫耀的资本,但那段经历回忆起来并不好受。周末的时间都被这些课外班占据,严重缺乏和同伴的交流,所以朋友太少了。记忆最深刻的是,学习奥数和大学英语的时候,年龄太早,难度太大,那几年的学习几乎是在荒废时光,虽然听不懂,但又不能不去上课,我只能忍着、熬着等着下课,后来逐渐对这些学科丧失了学习兴趣。虽然从小就学,但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数学和英语,成绩在班里很普通。”

现在,很多父母会强加给孩子各种课外班,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输给别人。孩子可以不赢,但绝对不能输。如果父母自己本就“高人一筹”,那孩子更不能低于别人;如果自己略显平庸,更希望孩子能强过他人,给自己挣回一点面子。简单化的思维,让父母们只想着如果在起跑线输了,那后面可能落得更远,甚至整个人生都会远远甩在人家屁股后面。

这里,“起跑线”本身错误地启动了父母的观念。仔细想想,人生并不能简单地看成跑步比赛。跑道是规规矩矩排在一起的,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跑的过程中严禁相互窜道,大家是相同的起点,相同的终点,孰快孰慢一目了然,最先达到终点者获胜。但人生是多种多样的,跑道宽窄不同,方向各异,有的人生九曲十八弯,有的人生通衢大道,因此人生并非如赛跑般可以简单比较。

另一方面,起跑也并非人生赛程的全部。我们以刘翔为例,刘翔之所以能打破奥运纪录是有很多原因的,比如科学的训练与恢复方法,七步转八步上栏技术,后程加速技巧,以及刘翔本身的身体素质等等,而众所周知,刘翔的起跑并不是他的强项。因此,快速起跑并不代表最终一定能站在领奖台上。

当然,早期的课外教育也不是没有好处,必须要停止。确实有很多名人,比如莫扎特、郎朗,受益于童年的早期教育。但家长需要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在科学规律的指引下进行早期教育。

很多父母要孩子早早学钢琴,但忘了自问,是孩子真正适合学,还是父母自己想学,只不过碍于年龄,要孩子替自己实现这个愿望?父母常常用这样的说辞来安抚自己行为:“孩子小,不懂事,当然不知道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不想学也得逼着他们学,都是为了他们好。”然而,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通过著名的“爬梯实验”告诉了我们另一个现象:实验请来一对同卵双胞胎,其中一个从48周开始接受爬梯和肌肉训练,另一个从53周开始训练,结果发现,到55周的时候,两个婴儿的爬梯能力竟然几乎一样,也就是说,“输在起跑线”的那个婴儿仅用了2周就赶上了“抢跑”的那个婴儿,在这个实验情境下,“抢跑”所花费的时间和经历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回报或更强的竞争力。

很多父母看重子女的外语学习,那么父母们是否真正了解第二种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有研究发现,外语学习并非一定要从娃娃抓起。成人与孩子相比,学习语言的能力不仅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相反,由于成人通常可以使用更多的学习策略,为自己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有更强的学习动机,成人学习外语的效率也可以很高。如果孩子过早学习外语,低效率会占用更多的时间,影响儿童在其他领域的正常发展。另一个研究也发现,那些同时学习汉语和英语的香港小学生,和大陆先学汉语、入学后再学英语的小学生相比,英语水平反而更低。道理很简单,孩子是不断成长的,过早的“高难度”教育不仅是无用功,甚至还可能带来负作用。同样道理,儿童精确的视觉能力成熟较晚,因此并不适合在低龄阶段就学习素描和油画。这些规律往往是家长不了解或是忽视的。

说了很多误区,读者肯定会关注什么时间才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实际上,“关键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科学家常常很难断定某个学习领域的最佳关键期,比如NBA球星“大鲨鱼”奥尼尔在13岁才接触篮球,而我国体操世界冠军程菲3岁多就开始进行有计划的体育训练了。从这个角度看,父母在决定何时送孩子上课外班的时候,或许可以参考这个领域成功人士的经验,打破固定的越早越好的观念。

除了借鉴之外,还有没有一些办法帮助父母做决定呢?

 

通过这门课,孩子有哪些收获?

以舞蹈学习为例,父母是希望将孩子培养成专业舞蹈演员,还是通过跳舞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提高运动的协调性来促进成长,抑或只是让孩子对舞蹈有一份接触和了解?

如果是计划将孩子培养成专业舞蹈演员,可能确实需要从小就培养,但如果只是为了丰富孩子的生活、促进心身发展,大可不必让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学习这种很复杂的技艺。

 

孩子真的有兴趣吗?

以钢琴学习为例,起初会反复弹奏一定量的练习曲,比如钢琴的《车尔尼》、《哈农》等,这部分练习往往枯燥而单调。如果父母只是单纯的自己喜欢钢琴,就让孩子学习,往往会低估这一过程的难度,孩子自己如果对钢琴不喜欢,那么弹奏练习曲的过程会是怎样的痛苦。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监督和唠叨不仅不利于亲子沟通,也会给孩子的童年蒙上阴影。

课外班相比于文化课,兴趣才是好导师。当孩子以课外学习为乐的时候,家长与孩子都会从中获益;若是仅仅依照父母的喜好,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

如果父母很难精准地发现孩子有某方面的潜在特长,可以观察孩子对做哪些事情感兴趣,同时先小规模投资,找准方向再深入学习,科目不再多,在于精。

 

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能否理解这门课程?

如果把课外辅导班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与认知功能相关的,比如奥数、作文、绘画;第二类是与身体运动相关的,比如各种体育项目;第三类是与表演相关的,比如舞蹈、演艺、模特、唱歌、乐器等。按照这种分类方法,第一类与基本的智力水平相关,第二类受到身体条件的影响,这两类是相对客观的,而第三类则绕不开文化,与环境关系密切。

对幼儿园的小男孩、小女孩来说,对唱“老鼠爱大米”和跟着老师唱“喜羊羊与灰太狼”没有任何区别;当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诵莎士比亚的作品,他的神态举止可能很可爱,但我们无法相信他真的能够理解字句间的深刻意义;当我们在观众席上,看见一个个天真的小脸蛋被浓妆覆盖,衣着打扮或暴露,或古怪前卫,舞蹈尺度夸张,说唱台词晦涩拗口……我们或许会感叹:“孩子们,是谁忍心让你们幼小的身体承载这些?”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一味地“抢跑”也可能被取消比赛资格。只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利用好课外班,与孩子一起成长才能收获快乐。别让孩子那么早就承载太多,请还给他们一个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童年。

上一篇:如何提分手才稳妥?
下一篇: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健康标准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