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1014_881538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心理与健康》

《心理与健康》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帮你了解心理知识,浏览心理世界,拨开心理迷雾,树立心理淤积,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文章数
分享到:

请不要不理我,好不好

2018-10-14 23:07:00

  班里有个小男生,肉嘟嘟的特别招人喜欢,只是他的一些行为表现让很多老师都费解。上课铃响后回座位坐下已成难事;课上不愿意动手完成任务;上其他老师的课时,只要能够看到我,都要数次回头,甚至喊我几声儿;有时会在课上抢走其他同学的书或作业,笑眯眯地说“撕XX的书吧”,并作出相应的手部动作;课间会来找我问一些重复性的问题,有时会捂着脸边哭边笑;午饭时间好不容易盛好饭后就是不吃……

  有一天午休时间到了,他仍旧不断发出声音,不是敲地板就是大声说话,于是我拿了四个卫生纸的卷芯和一盒彩笔,邀请他和我一起为卷芯穿上漂亮的衣服,他欣然同意。我们并排坐在教室的一个角落,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他不再发出很大的声响,有问题时会小声询问我,甚至于眼神交流,安安静静地完成作品。更神奇的是,平时一节课35分钟他都不能够完成一幅简单的涂色作业,而在中午这40分钟的午休时间内,他不仅完成了2个卷芯的绘画作品,还完成了2幅涂色作业。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孩子需要的是老师的关注啊!著名的人际沟通分析大师艾瑞克·伯恩说过,人类都有对刺激的需求,包括对身体接触和心智刺激的需要。婴儿主要通过身体接触来满足需要,再长大一些就学会了一些替代性的获得认可的方式,比如微笑、称赞等,都说明我们的存在获得了认可。伯恩描述这种需要为“被认可的要”,“安抚”就是认可的单位,而寻求关注就是想要得到安抚。

  安抚有口语安抚,就是用嘴表达,也有非口语 安抚,比如微笑、点头、握手、拥抱等,其实任何一种交流都是一种安抚的交换。安抚还分为正面安抚和负面安抚,正面安抚指的是接受者能感受到快乐,相反,负面安抚则是让接受者感到不舒服。比如微笑、“你 好”就是 正面的安抚,瞪 你一眼、“哼”就是负面的安抚。

  那么问题 来了,人是不是都在追求正面安抚而避开负面安抚呢?并不是!任何形式的安抚都比完全没有安抚要好!孩子为什么在上课铃响后不回座位;为什么在课上不愿动手完成任务;为什么就是不吃饭?这些行为会带来什么结果呢?非常有可能是负面安抚。当他想要撕同学书的时候,如果老师不予理睬,那么一般他都会真的动手,继而面对老师教育的时候,他则会又哭又笑,十分纠结的样子,大概哭的是知道自己的行为不正确,笑的是“老师终于理我了”,如果老师回应他“撕吧,没关系”,他的反应则是 “不能撕”,并把书还给同学。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足以证明孩子真的很需要安抚,即使是负面安抚。

  孩子会用各种方法来测试是否可以得到想要的安抚,当发现其中某一种行为可以获得安抚时,那么就会在此之后继续重复这种行为,如果又恰好得到了安抚的话,那么就强化了他的这种行为,以后会更常出现。

  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正面安抚,怎么办呢?就会想方设法寻求负面安抚,虽然有些痛苦,但在孩子看来,总比完全被无视要好。请注意,负面安抚也是会强化行为的。

  想想那些有“问题行为”的孩子,很可能是无法得到正面安抚,只能搞出一点动静来得到哪怕是负面的安抚!请不要指责孩子,他一定不是故意这样做的,这都是早期童年经验习得的,无意识地做出这些行为,他这样做是在保护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

  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不妨想想,是不是您给的安抚不够呢?我们都来回忆一下,生活中我们是如何与孩子进行互动的,当孩子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时,您是怎么做的?当孩子做了不恰当或者令您失望的事,您又是怎么做的?如果孩子表现平平,没什么成绩,也没什么出格的时候呢?想一想,您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向孩子表达了关注,满足了他的安抚需求。

  当孩子获得优异成绩或者只是取得一点点的进步时,我们要及时送上赞美,让孩子通过我们的正面安抚来获得认可;当孩子出现一些我们不希望的言行时,大部分成人都会立即“奉上”负面安抚,语言上的批评、愤怒的眼神等,然而效果甚微,还会引起成人的苦恼“怎么屡教不改呢”,这时候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一直做这些让我们失望的事情呢?答案是为了得到安抚,得到对其存在的认可,哪怕是来自我们的负面安抚!

  出现这种状况一定是因为我们没有给到孩子应有的正面安抚,成功时的赞美也许比较容易给到,那么当孩子表现平平的时候是否也及时地给予了正面安抚,这是最容易忽略的部分。孩子能够日复一日地每天按时上学、能完整上完一节课、能做某一项清扫工作、能做完课间操等,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能够坚持就是美德。如果这些都做到了,我们就要及时给予关注和反馈,孩子就得到了足够的正面安抚,也就不会再寻求负面安抚了。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最强烈的需求和最本质的渴望就是获得别人的赞美,尤其是 来自家长和老师的称赞。因此,我们要多关注孩子的日常优良习惯和进步之处,哪怕只有一点点的小进步,也要立即给予正面安抚,当出现不适当的言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予以忽视,即不做任何安抚,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安抚需求就会有选择性地做出更多优良的行为啦!

本文来自《心理与健康》

上一篇:中学生的早恋问题
下一篇:你是谁的“重要他人”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