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90912_925040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心理与健康》

《心理与健康》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帮你了解心理知识,浏览心理世界,拨开心理迷雾,树立心理淤积,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文章数
分享到:

如何高效就诊

2019-09-12 13:33:00

  我是一名普通的精神科医生。在日常门诊工作中,有时会听到患者抱怨医生问的问题太多,甚至有些啰嗦。而我们同事却在反映:和患者沟通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无效对话。就从我们最常见的场景说起吧。

  一个抑郁症患者来到诊室,医生必然要问:您心情不好有多长时间了?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对话。

  患者:很长时间了。

  医生:能具体一些吗?是几个月?几年?

  患者:几年吧。

  医生:是两三年,还是八九年呢?

  类似这种对话往往持续几个来回,患者会觉得医生太认真了,非要刨根问底,其实不然。明确症状持续时间或是问病程对精神科医生来说并不是小事,而是关乎诊断治疗的“大事”。

  精神疾病有400多种,而大多数疾病不能够通过像内科或外科疾病那样的化验、检查来做出判断,而是依靠医生对患者进行精神检查,所以病史采集变得尤为重要。

  每一种精神疾病都有特定的病程诊断标准,比如:抑郁症为至少2周,精神分裂症为1个月,广泛性焦虑障碍为6个月。所以,明确的病程是有助于医生诊断的。

  其次,病程的长短还可能影响治疗的难易,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患者常常有更好的疗效,而久病不愈有时则意味着难治性。

  所以当您下次就诊时,希望您能够更准确地告知医生您的症状持续时间。

  谈到就诊,问治疗史也是每天都在诊室上演的一个场景。

  医生:您是否服用过任何药物呢?

  患者:您不用管以前的治疗,重新给我开药就可以。

  部分患者会因为对之前的疗效不满意而选择更换医生就诊,他们不愿提供既往治疗情况,担心“误导”现在的医生。其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相反,既往治疗情况对现在治疗方案的制定是有指导意义的。我们需要仔细了解患者既往治疗的情况:有效的、无效的、能耐受和不能耐受。有效的自然不用说。为什么要了解效果不佳的药物呢?一来是要进一步排除人为因素造成的疗效不佳,比如经常漏服药、没有按照医嘱增加到有效治疗剂量,服用方法错误导致病情无改善。这种情况不意味着药物肯定无效,需要医生判断是否是人为因素的干扰。此外,了解既往治疗史,是要避免选用确实无效的药物,少走弯路。

  患者还应该关注服药后出现的不适和病情变化,并及时记录,在就诊时反馈给医生,这将有助于优化或调整治疗方案。和许多慢性病一样,精神疾病的服药周期相对较长,而恰当的治疗方案决定着患者依从性的好坏,治疗依从性良好的患者,其长期疗效才能有所保障。

  很多人说药物的名称较难记忆,就诊时常常对医生说自己服用的是几片小白片。但是,大部分药物是小白片,即便是同一种药物,可能也有不同的规格剂量,这种辨识度不高的描述很难让医生做出准确判断。其实,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可以将药物名称记在本子上或手机备忘录中,或者就诊时携带空药盒,这样,才能提供更准确的用药信息,有助于医生制定或调整治疗方案。

  说了很多,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就诊时有备而来,您的积极配合,可以优化就诊过程,从而实现高效就诊。

本文来自《心理与健康》

上一篇:小军的大学梦
下一篇:乐者,心之动—体感音乐的作用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