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51008_345688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学姐来了  >  第107期

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医学奖

来源: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爱尔兰裔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以表彰他们在药物治疗疟疾、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因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以表彰她对治疗疟疾新药的发现”,另外两名科学家共享另一半奖金。


人类抗击疟疾的历史

如今,疟疾对于人类的威胁已经大大降低,但是,在医疗水平和卫生状况都相对落后的过去,疟疾肆虐曾是对人类生存极大的威胁。据统计,现在全球仍有1.2亿疟疾患者,带虫者约近3亿;非洲每年还有百万儿童死于疟疾。

古人对治疗疟疾尝试过很多方法,都鲜有成效。直到16世纪,一名秘鲁总督伯爵的妻子在异乡患上疟疾后,采用了当地印第安土著使用的一种用树皮治疗疟疾的方法而痊愈,这种方法因此被传播开来。后来,连康熙皇帝也因此受益,治愈了疟疾。这种树后来被命名为金鸡纳树。但是金鸡纳树治愈疟疾后却会带来很多可怕的副作用,如腹泻、哮喘、耳鸣、急性溶血,甚至致命。

1717年,意大利医生乔瓦尼·冯里亚·兰锡西最先指出,致病的毒性很有可能是蚊子传播的。

1820年,法国医生P.-J.佩尔蒂埃和J.-B.卡芳杜最先提纯出了树皮中的有效抗疟成分——奎宁。

1888年,法国军医拉佛朗在非洲疟疾患者血液的红细胞中发现疟原虫。

1897年,英国生物学家Ronald Ross在印度发现按蚊体内疟原虫的合子,并阐明了人体内与蚊体内疟原虫的发育史以及疟疾的传播方式,他因此获得19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到今天,青蒿素联合疗法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中国作为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现方及最大生产方,在全球抗击疟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本文来自: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ruby031]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5
./t20151008_345688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