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科技热点  >  热点

5个秘诀让你顺利当选“诺贝尔奖未获奖者”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本文由中国数字科技馆和《科技生活》周刊联合制作)

(记者 刘辛味 编辑 丁林)

导读:

每年10月,总会有大批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其数目几乎多到能把奖牌擦成镜面。其实,除了实力不济之外,想完美避开诺贝尔奖还有5个方案……

又到了每年公布诺贝尔奖的时候了。科学家们对于如何才能获得世界上最有声望、偶尔有争议的诺贝尔奖充满期待,我们绝大多数人即便“没拿过诺贝尔奖”也不至于太失落。

但如果你自信有资格冲击这个科学世界的最高奖励,那么光有辉煌的研究生涯是不够的。即便最有成就的研究者,因为某些原因也得不上诺奖。

例如,自从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以来的590人次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中只有18位女性(其中居里夫人和她的女儿一共获得了3次——玛丽·居里1903年物理奖、1911年化学奖,玛丽·格佩特-迈耶1963年物理奖)。

不过,过去盛行的性别歧视不是阻碍天才的唯一障碍。如果你现在正在准备冲击诺奖,并尽可能的提高获奖的可能性,一定要避开下面这些“陷阱”。

1.在研究领域里屈居第四

公布诺奖名单的信封里装的那张卡片,只能写下三个人名。所以你要是低调到不想得奖,就成为你所在领域中的第四人吧(虽然颁奖时,不会像那年尼古拉斯·凯奇错失奥斯卡最佳男主一样遭主持人向全球通报未得奖),如果作为第四的你仍想得奖,只能寄希望于在另一个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了——否则很难再得到诺奖评委们的青睐。

史上最伟大的“老四”,可能是戴森(Freeman Dyson)。

△弗里曼·戴森(来源:The Register)

196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朝永振一郎(Sin-Itiro Tomonaga)、施温格(Julian Schwinger)和费恩曼(Richard P. Feynman),以表彰“他们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对粒子物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量子电动力学(QED)是量子场论中最成熟的一个分支,研究对象是电磁相互作用的量子性质,即光子的发射和吸收、带电粒子的产生和湮灭,带电粒子间的散射等。这一理论几乎概括了核物理、原子物理、分子物理、固体物理等各个领域中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这样伟大的成就,却是由三人独立研究,最终用不同方法解决了理论上的发散问题,可谓殊途同归——费因曼发明了路径积分,施温格用了一种复杂的“微分”,朝永振一郎则以他提出的超多时理论为基础,每个人提出了一种不同的“重整化”的方法。

理解这些不同方法,并证明它们等价的是戴森。戴森是第一个认识“费恩曼图”有效的物理学家(那时他仅25岁)。他不是仅仅简单地把费因曼、施温格和朝永振一郎的工作整合在一起,而是进行了更深刻的分析、做了高阶计算,使得理论最终完善。

物理学界同样认定戴森理应同为“量子电动力学”的奠基人。杨振宁认为诺贝尔委员会没有承认戴森的贡献,是个大错。不过,戴森对于自己没有获奖非常淡然,他认为:“为了获得诺贝尔奖,你必须有长期的注意力,要抓住一些深刻而重要的问题,并至少坚持十年。但这不是我的风格。” 戴森在诸多领域做出了贡献,比如对随机矩阵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戴森球”概念,甚至涉及生命科学方面。

已快94岁的戴森同时也是著名的科普作家——或许他还有机会追逐诺贝尔文学奖。所以你要是特想得奖的话,多多开辟不同领域也是个策略。

当然——不要以为你成为了领域前三,就能妥妥得奖了。200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两项研究:一项是德国哈拉尔德·豪森(Harald zur Hausen)发现了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另一项研究是两位法国科学家西诺西(Fran?oise Barré-Sinoussi)和蒙塔尼(Luc Montagnier)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HIV)。奖项公布后引发了巨大争议,因为人们马上就发现:对发现艾滋病病毒做出重大贡献的美国科学家罗伯特·盖洛(Robert C. Gallo)不在获奖名单内。盖洛是人类逆转录病毒研究的先驱,他第一个分离出人逆转录病毒(人嗜T-淋巴病毒1型,HTLV-1),并发明了体外培养人类T细胞的方法,这是研究人类T细胞逆转病毒的基础;盖洛还提出逆转录病毒(HTLV-III,他当时命名为嗜T-淋巴病毒3型)是引发艾滋病的原因;他为艾滋病治疗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罗伯特·盖洛(来源:Institute of Human Virology)

HIV病毒发现的优先权之争,是科学史上的浓重一笔。1983年的一期《科学》同时发表了蒙塔尼团队和盖洛团队的发现。后经证实,他们发现的是同一种病毒,而这种病毒能引起艾滋病。“到底谁先发现病毒”引发了激烈争论,塔蒙尼认为盖洛剽窃了他的成果,而盖洛表示自己是独立发现的。当时两人的争执不仅闹上了法庭,甚至还引起了政府重视,美国总统和法国总理出面调停。直到1993年,调查结果才让真相大白——由于蒙塔尼给盖洛送去鉴定的样品污染了盖洛当时所研究的样品,导致他们的发现其实是同一个病毒。最后两人也达成了和解。现在公认首先分理出HIV病毒的人是蒙塔尼,而发现该病毒引发了艾滋病的是盖洛。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来源:avert.org)

2008年诺奖公布后,各大国际媒体纷纷对盖洛没能得奖发表评论,有的甚至用上了“令人震惊”“出人意料”等词语,怀疑诺贝尔奖评委会存在猫腻。还有106位科学家联名发信,表示虽然西诺西和蒙塔尼有资格获奖,但要同样认识到盖洛的贡献。后来,蒙塔尼在接受《科学》的采访时也表示盖洛没获奖令人惊讶,他对艾滋病原理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怎么向世界证明你是领域前三?你需要通过发表论文和被他人引用来证明你的能力。所以,请确保每篇有你贡献的论文上都有你的名字。不过,论文的问题让我们联想到下一个会让你错失诺贝尔奖的问题——

2.你的“诺奖级发现”不巧是博士期间做出的

大多数人一定会认为:趁年轻做出一个“诺奖级突破性成果”会很有帮助——那你可就想多了。有些人在研究生涯早期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最终获奖的是他们的导师。

天体物理学家约瑟琳·伯奈尔(Jocelyn B. Burnell)不仅是通过无线电波发现脉冲星的第一人,也是著名的“诺贝尔奖未获奖者”之一。研究生时期,年仅23岁的伯奈尔负责分析射电望远镜接收到类星体的信号。她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规律的脉冲信号。她不清楚那是什么,就把这个信号标记为外星人“小绿人LGM-1(little green man)发来”。

△螃蟹星云的脉冲星(来源:hubblesite)

她与导师休伊什(Antony Hewish)共同撰写了1968年发表在《自然》上的论文,然而最终却只有休伊什和另一位剑桥的射电天文学家赖尔(Martin Ryle)因相关贡献获得了197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算诺贝尔奖可以颁发给三个人。两位导师级人物的官方得奖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射电天文学中的开创性研究:赖尔的发明和观测,特别是合成孔径技术;休伊什在发现脉冲星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由于每年诺贝尔奖的被提名者要50年后才能解密,我们只能到2024年时才能知道伯奈尔是否被提名了。有人认为Jocelyn是个女孩因此遭到了性别歧视,就像开头说的那样,她不是居里家族的成员所以才没得奖。但伯奈尔在接受《新科学家》采访时说:“未获奖不是因为我是女人,而是因为我当时只是个学生。那个时候,学生还不被认可。”对于未能获奖她表示并不遗憾:“我认为把奖发给一个研究生会贬低诺贝尔奖,除非是在非常特例的情况下,而我不是那些特殊者中的一个”。

学生没能获得诺奖,下面还有一个例子。

1943年,23岁的美国微生物学家艾伯特·沙茨(Albert Schatz)发现了能够抗结杆核菌的链霉素。他当时是著名微生物学家塞尔曼·瓦克斯曼(Selman Waksman)的学生。两人共同发表了论文,并且同为新药专利所有者。到了1950年,两人却发生专利费上的纠纷,愤怒的Schatz把导师告上了法庭、索取专利使用费,并要让瓦斯克曼承认自己在发现链霉素上的贡献。

瓦斯克曼在法庭上表示,沙茨有资格作为链霉素的共同发现者。法官裁定了链霉素为两人共同发现,专利费问题也最终调解成功。但与专利法不同,错过了诺贝尔奖可没有追索权。最终因为发现链霉素获得195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是瓦斯克曼——独自一人。

△艾伯特·沙茨。他后来转而从事科学教育工作

这件事促使美国制定了专利费方面的法律条例,以确保研究生能够获得公平待遇。当然,沙茨未获奖的事后来就也不了了之了。链霉素发现半个世纪后的1994年,沙茨的母校格罗斯大学为他颁发了荣誉奖章,肯定了他的工作——诺奖委员会似乎没有类似的安慰奖。

但我们必须承认,“研究生不能得诺奖”并不是绝对的——发现电子波动性的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发现γ射线共振吸收和“穆斯堡尔效应”的穆斯堡尔(Rudolf M?ssbauer)、和导师一起提出超导BCS理论的施里弗(John R.Schrieffer)、发现氦-3超流动性的奥谢罗夫(Douglas Osheroff)、阐明弱电相互作用量子结构的胡夫特(Gerard 't Hooft)等人,都因学生期间的贡献最终获奖。

3.在诺奖评委会里有竞争对手

奥斯瓦尔德·埃弗里(Oswald Avery)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他发现“基因转化现象”是由DNA引起(而不是当时通常认为的蛋白质)。埃弗里用了15年时间寻找相关证据,终于在1944年发表了决定性论文。因为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方面的杰出工作,他从上世纪30年代起几乎每年都被诺奖提名。

△奥斯瓦尔德·埃弗里(来源:wiki)

然而,再多的工作也没能说服那时的核酸专家哈默斯顿(Einar Hammarsten)。当时是卡罗林斯研究所化学教授的哈默斯顿,始终认为是蛋白质引起了遗传转化。传言认为:哈默斯顿阻碍了埃弗里获奖。

因为类似原因没获奖的科学家不止一个。在化学领域里最令人遗憾的,可能是元素周期表的发明者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yev)。他确实是被诺贝奖委员会的意见不合耽误了。

△门捷列夫的化学研究其实只占据了他生命中的一小部分,他的心更在天空和大海。他留下了40余篇针对北极的研究论文,还曾坐热气球飞上3000米高空测量气压和温度(来源:wiki)

1905年门捷列夫成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本来诺贝尔奖委员会决定授予他化学奖,奖励他发现了元素的规律。然而,在最后的评委大会上,一位委员提出让化学家穆瓦桑(Henri Moissan)作为候选人。同时,化学家阿伦乌尼斯(Svante Arrhenius,1903年化学奖得主)强烈反对门捷列夫得奖。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门捷列夫对阿伦乌尼斯的溶解理论有很多批评。

虽然阿伦乌尼斯不是委员会成员,但他当时在瑞典有巨大的影响力。在他强烈反对下,门捷列夫在1906、1907两度丧失机会。更遗憾的是,门捷列夫在1907年因病去世,永远失去了拿诺贝尔奖的机会。

杰出的化学家哈密特(Louis Hammett)是有机化学的先驱,他写下了描述分子取代基影响反应的“哈密特方程”。有些人认为,由于1947年化学奖得主、在诺贝尔奖委员会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罗宾孙(Robert Robinson)与哈密特是化学界中的劲敌,诺奖最终没有颁发给哈密特。

或许,埃弗里没获奖的真正原因是时间。众所周知,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Maurice Wilkins)因发现DNA分子结构及其对生物信息传递的重要性赢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那时哈默斯顿也已在铁证下屈服,可埃弗里再没机会获得诺奖——他在1955年就去世了。

不过,诺奖评委会面对有争议的研究时保持过度谨慎,不是没有原因的。

1926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约翰尼斯·菲比格(Joseph Fibiger),因为他在1907年发现了一种“导致老鼠患癌”的蠕虫。不过,后来菲比格的工作被证伪了——研究表明,这种蠕虫可以刺激癌细胞形成肿瘤,但它们不会让健康细胞变成癌细胞的直接原因。但发出去的诺贝尔奖就像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

或许,门捷列夫没得诺奖的真正原因也是时间……对,不想得诺奖很容易,满足下面这种情况就可以——

4. 在你的好时候来临前去世

尽管许多人认为,性别歧视是罗莎琳·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对发现DNA分子结构有重要贡献)错过诺贝尔奖的原因,但富兰克林也没等到获奖的那一天——她在沃森、克里克获奖的4年前就去世了。

△富兰克林拍摄的DNA晶体衍射图,是解开DNA结构的关键(来源:wiki)

因为去世没能得到诺贝尔奖的例子不胜枚举。

虽然写下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是门捷列夫,但建立原子序数概念、完善元素周期表的是莫塞莱(Henry Moseley)。他利用X射线照射各种元素,找到了标识谱规律“莫塞莱定律”,将元素周期表正确排列,并推算出了当时未发现元素的性质,修正了化学中诸多基础概念。更重要的是,“莫塞莱定律”验证了玻尔模型,极大推进了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进程。

△卢瑟福如此评价莫塞莱的成绩:“他研究生涯起步的2年研究,已经足以为他带来一座诺贝尔奖。”(来源:wiki)

这位了不起物理学家,在一战爆发时带着一腔热血加入了英国皇家工兵部队,却在1915年发生的加里波利战役中被一名狙击手击中头部身亡。阿西莫夫认为,莫塞莱极有可能获得19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事实上,1916年的前、后三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都颁给了X射线观测方面的成果)。

200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奖励给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有贡献的格劳伯(Roy J. Glauber)。在他的领域中有两位科学家因为过早离世而遗憾地没能获得诺贝尔奖——量子光学的创始人之一曼德尔(Leonard Mandel)在2001年去世,而格劳伯的学生、对量子光学相干实验做出杰出贡献的沃尔斯(Daniel Frank Walls)更是早在1999年就去世了,年仅57岁。

△每年搞笑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的“扫地僧”正是格劳伯。他在2005年缺席搞笑诺贝尔——因为这一年他领到了真·诺贝尔奖(来源:NBC News)

上世纪30年代初,工业有机化学的先驱卡罗瑟斯(Wallace H. Carothers)发现了缩聚反应。这项成果让他进而发明了尼龙和第一种合成橡胶“氯丁橡胶”。然而,即便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第一位化工领域的院士,患有抑郁症的卡罗瑟斯从未认为自己获得成功,并在1937年自杀了。

△卡罗瑟斯(来源:Famous People)

伍德沃德(Robert B. Woodward)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成就获得过1965年的诺贝尔奖。其实,他本该再次夺得诺贝尔奖——他与同事霍夫曼(Roald Hoffmann)共同研究了化学反应的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后者因此在1981年与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Fukui Kenichi)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但伍德沃德不幸已在1979年去世。

不过,就算死亡也不能阻止一些人获奖。拉尔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在2011年医学奖宣布前三天去世,但因为诺贝尔官方没有意识到他已去世,因此斯坦曼的获奖没有被取消。

△斯坦曼因“发现树突细胞和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 被授予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你有一个完美的理论,但没有臣妾能做到

早在1964年,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就预言了希格斯粒子的存在。不过,无论他的理论多么伟大,能够证明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当时却还不存在。

直到理论出来后近半个世纪,白发苍苍的希格斯才和理论物理学家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分享了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宇宙学家拉尔夫·阿尔弗(Ralph Alpher)就没那么幸运了,他在1948年的论文为“宇宙大爆炸”理论奠定了基础,但没有事实证据。

上世纪6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宇宙背景辐射,这种辐射可能是大爆炸后的残留产物。发现此现象的两位实验物理学家威尔逊(Robert Woodrow Wilson)和阿诺·彭齐亚斯(Arno A. Penzias)最终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两位诺奖得主声称:他们并没读过阿尔弗的论文……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来源:wiki)

其实在理论物理和宇宙学领域,很多理论都没能获得诺贝尔奖——因为无人能证明或证伪。

“暗物质”和“暗能量”是另一个著名的例子。上世纪70年代,薇拉·鲁宾(Vera Rubin)和肯特·福特(Kent Ford)通过对星系旋转曲线的分析,发现星系边缘的横行与星系中心附近的恒星运动速度相同——本来应该分崩离析的星体被看不见的物质产生的引力连在了一起。这项发现,是“暗物质”存在的有力证据。

对暗物质的研究是现代宇宙学和粒子物理的重要课题,物理学家们不仅想在对撞机中撞出暗物质,还发射多颗探测卫星,但到目前为止,我们仍不清楚它们到底是什么,因此对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研究没有拿到任何一座诺贝奖——如果你实在不想得诺奖,不妨就……加入这个领域?

 

 

本文参考:


林开亮. 弗里曼·戴森:科学家与作家的一生[J]. 科学文化评论, 2013(3):82-101.

肖太陶. 吴健雄——诺贝尔奖亏待了的华人女性科学家[J].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5, 27(3):98-106.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李鹭]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70930_609925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