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松烈:一生情怀系麦浪,半世心血满粮仓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余松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奠基人之一
余松烈
  余松烈,中共党员,1921年3月生于浙江省慈溪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奠基人之一,著名农学家、教育家。从事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和推广教学工作,为我国冬小麦亩产量和总产量增长做出卓越贡献。
 
  只有当人民掌握了科学知识,才能最终把科学知识转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造福自己。
  ——余松烈
余松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奠基人之一
1966年5月余松烈(右二)在肥城汶阳镇砖西村麦田考察
余松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奠基人之一
余松烈在考察小麦穗粒情况
  抗战期间,余松烈辗转避难来到上海,先后在上海致用大学农学院和上海南通学院学习。由于上海没有农田,为了理论联系实际,1941年,他和同学转到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就读。1946年,他与亲友合作创办新农出版社,出版农业书籍多达74部。新中国成立前夕,余松烈来到山东,开始了在农业高等教育和小麦科技领域辛勤耕耘的60多个春秋。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余松烈先后考察了山东省掖县、莱阳、肥城、滕县等地的高产麦田,向生产实践学习,向农民学习,总结农民种植小麦的经验。他创办滕县“五七”农大,上午讲授理论,下午试验田现场指导、示范,创造小麦亩产638公斤的高产纪录。
余松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奠基人之一
1975年1月余松烈为滕县“五七”农大学员授课
  70年代,余松烈把自己的理论研究与滕县试种经验结合,集成创新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改变了“大肥大水大播量”常规栽培方法,为我国黄淮海和北方冬小麦高产开创了新途径。这项成果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余松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奠基人之一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授予余松烈先进工作者称号
余松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奠基人之一
1987年7月,“山东省《黄淮海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余松烈主编了《作物栽培学》《田间实验方法》等多套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出版了《中国小麦栽培理论与实践》《山东小麦》《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作物栽培学》等学术专著10余部。他还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农学专业人才,其中不乏著名的专家、教授以及研究员。
余松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奠基人之一
2001年7月1日,余松烈(左五)出席山东农业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周年党员老教授座谈会。
  余松烈年龄和中国共产党同龄,工龄和新中国同龄,党龄和改革开放同龄,他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奋斗了一生。

  资料来源: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刘兴飞]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猜你喜欢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10709_1051276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