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活动  >  见字如面  >  科普阅读荟  >  知识就是力量  >  知力新媒体

致敬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欲上青天揽月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

欧阳自远;嫦娥之父;中国天体化学领域

  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原文作者/尹传红

  从地球化学家到天体化学家、中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再到中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实现了从“地”到“天”的一个神奇跨越。

欧阳自远;嫦娥之父;中国天体化学领域

  欧阳自远(1935年11月-)著名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陨石学、月球科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参与并指导了中国月球探测的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制定,具体设计了国内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及第二、第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提出了我国太阳系探测的科学问题与科学目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等多个奖项,为我国科技发展与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重大人生抉择

  生逢乱世,欧阳自远自小居住在永新县城里的祖父祖母家。博学多识的叔叔成为他的启蒙老师,教他学会了识字和算术。小小年纪,欧阳自远就以“书痴”形象示人。他读的书很杂,从传统名著、武侠小说到少年读物、科普图书,乃至像《科学》杂志这样的期刊,都有所涉猎,“营养”十分丰富。

  在学校里,他有幸遇到了一班好老师,于增长见识的同时还学会了学习与思考的方法。有一天,他请教地理老师袁家瑞,何以能做到随手就把世界各国的地图描绘出来?老师给出的答案是:

  “当你不只是学习,而是热爱时,你便可以距离完美更近。”接着引申启发他说:“当你怀着强盛国家的心去学习时,你的学习就会悄然转向热爱……”

  1952年,当欧阳自远高中毕业面临重要的人生抉择时,那位地理老师的话语又在耳畔回响。他没有遂家人所愿承继祖业,也没有定向于自己最感兴趣的天文学和学得最好的化学,而是将大学志愿定位为听从国家最需要、最迫切的召唤——“唤醒沉睡的高山,向祖国献出宝藏”。他报考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地质学院矿产资源勘探系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勘探专业。

  这一年夏季的一天,欧阳自远将书本、学习用具、生活用品分别装进两个箱子,用一个扁担挑着,从永新县城出发去往吉安。180里路,一步一个脚印。这一趟“赶考”,一走就是三天。

  高扬理想之帆

  欧阳自远赶上了北京地质学院的首次招生,他十分珍惜这个宝贵的机会。一方面,他勤奋学习、广泛涉猎,夯实专业知识基础;一方面,他又有意识地强身健体、磨砺筋骨,为将来跋山涉水去找矿做好体格上的准备。有一阵,他甚至还背着沙包在颐和园里来来回回地走,看着俨然是个远足的跋涉者。

  勤勉与深思很快便有了收获。大一时,欧阳自远自己钻研,发明了一种可以大大简化测量计算的计算尺,在学校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二时,他当选为全国三好学生,受到隆重表彰,并在暑假里被特别安排跟随五位苏联专家到南京考察。此行中的一个细节让欧阳自远颇感震撼:一位苏联专家只是稍稍查看过一处山坡前的地层剖面,马上就道出了此山形成的年代、山石的主要构成等。

  大三和大四期间,欧阳自远全身心地投入勘探实践和科学研究之中,学会了操作钻探机,尝试过凿炮眼、填炸药。经历过这样一番磨炼,欧阳自远的理想之帆越来越高扬。大学毕业后,他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涂光炽教授的矿床学研究生,从事长江中下游矽卡岩型铜铁矿床成矿规律的研究。这位著名的地质学家的治学精髓对欧阳自远影响深远:

  “设想要海阔天空。观察要全面细致;试验要准确可靠,分析要客观周到;理论要有根有据,推论要适可而止;结论要留有余地,文字要言简意赅。”

  在涂光炽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欧阳自远迈上了专业研究的新台阶。然而,还有更高远的一项事业、更广阔的一片天地将要展现在他面前。 

欧阳自远;嫦娥之父;中国天体化学领域

1960年,欧阳自远研究生毕业时的照片

  在专业边缘的结合处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震撼世界。随后,苏联和美国开展了月球探测的激烈竞争并准备火星探测。打小就对日月星辰、宇宙奥秘怀有浓厚兴趣的欧阳自远陷入了沉思。

  他意识到,跳出地球,在更大的时空范畴里研究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各层次天体,时机已经来临。他还想到,太阳系的各个行星是地球的兄弟姐妹,它们的共性是太阳系家族的遗传基因;它们各自的特性,是后天环境所造就。只有比较它们的共性与特性,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地球和行星的起源和演化历程,这就必须要有坚实的地球科学基础。

  这个年仅22岁的年轻人,随即满怀激情找到地球科学领域的权威专家、时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侯德封先生,坦言自己的想法:

  跟“天”联系起来延展对于“地”的研究,更全面、系统地了解太阳系内各行星、卫星、小行星等的化学组成、演化过程等,为今后我国的空间探测提供科学积累,也为更深刻认识地球拓展视野。

  侯先生听了欧阳自远的介绍,大加赞赏,予以鼓励。鉴于当时我国的科技和人才力量还比较薄弱,欧阳自远独辟蹊径,从1958 年起,率先在我国开展了各类地外物质(陨石、宇宙尘、月球岩石等)、天体化学、月球科学和比较行星学研究,从而开辟了中国陨石学与天体化学研究的新领域,他也因此而成为中国陨石研究第一人。

  1960年研究生毕业后,欧阳自远被侯先生调去地质研究所做所长学术秘书。之后不久,侯先生又派遣他去中国科技大学进修原子核物理系三、四年级的全部课程,再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加速器室进修实验核物理。

  欧阳自远渐渐地领略了恩师如此这般“安排”的深意。事实上,在专业边缘的结合处,地质学和核物理学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给他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和技术路线,并为他以后的研究做好了铺垫。

  1964年至1978年,欧阳自远接受国防科委的委托,组织了“219”小组负责我国地下核试验场选址和试验前后地质综合研究与防治地下水污染,圆满地完成了第一次、第二次地下核试验,并参与了触地核爆炸、高空核爆炸试验等项目的重要任务,亲眼目睹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参加地下核试验工作,是欧阳自远生命中的一次重大经历。这在加深他对地球能量与地球演化之间关系认识的同时,也让他找到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用核物理理论来解读地球演化。

  寻梦天地间

  1976年3月8日下午,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生了陨石坠落事件——吉林陨石雨。当时正在北京参加有关地下核试验会议的欧阳自远接受中国科学院委派,担任考察队队长,带队赶赴现场考察,探寻那些“天外来客”的行踪。1976年9月12日,云、贵、川一带陨石雨再次降临,欧阳自远又在第一时间组织队伍进行现场考察。基于这两场陨石雨而展开的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深入而系统的综合性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出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细致的陨石形成演化模式。

  两年之后,欧阳自远得到机会研究美国宇航员从月球上取回的岩石。这期间他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月球在战略、政治、经济和科学上的意义将远在南极之上。

  1992年,欧阳自远向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提出我国应实施探月工程的建议,1994年又向专家组提交了《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获得通过。2004年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准我国探月一期工程立项。欧阳自远被任命为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负责科学目标的制定。2007年10月24日,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的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1月26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了圆满成功。2010年10月1日,探月二期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再踏奔月之路;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又启程……

欧阳自远;嫦娥之父;中国天体化学领域

欧阳自远(中)在向青年讲述月球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欧阳自远实现了在有生之年参与中国探月计划的愿望,深感欣慰。如今,年逾八旬的他仍然奋战在科研第一线,并且为科学普及工作倾注了不少心血。对于日月星辰,他依旧深深迷恋。

本文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陈小莉]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10113_1040798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