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活动  >  见字如面  >  科普阅读荟  >  知识就是力量  >  知力新媒体

科学家讲科学:牵牛和织女的人设是怎么来的?从古诗和天文学角度带你解读七夕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
牛郎织女;七夕
    时值出伏,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七夕时分。八月份的银河在入夜后从东北地平横跨天穹,直泻南方。牵牛和织女两颗亮星在银河两岸熠熠生辉,是这段时间当之无愧的星空主角。这两颗星一颗是一等、一颗是零等,周围大片天区没有可堪匹敌的亮星,即便是在光害严重的城市夜空中也能轻易看见,在古代的夜晚自然更是备受瞩目。“牵牛”“织女”的名头,已经在典籍中存在了三千年,它们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中的角色也几经变迁,值得在七夕这个日子好好聊一聊。
    01.牵牛和织女的人设怎么来的?
    织女正东向
    牵牛为牺牲
    “牵牛”和“织女”最初携手出现,是在《诗经》里。《小雅·大东》里有这么一段: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维天有汉”,说的就是银河。这条天上的河流,好像一面镜子,映照着人间的一切。在银河的两岸,一边是织女星,每天随着星空的运转动来动去,可是织不出布;另一边是牵牛星,白白那么亮,也不能拉车。
    在这短短几行诗句中,后世“七夕”故事的几大元素:织女、牵牛和银河,悉数登场,但彼此之间还并没什么关系。牛郎和织女之间的婚姻,那是后来的事。《大东》相传是一位谭国大夫所作,谭国是商人移民,被周人欺负得很厉害,这首《大东》的讽刺意味很重,说的都是对星星们“崩人设”的吐槽。不过话说回来,牵牛和织女的“人设”,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就得从古人观察星空的目的说起了。
    跟现代人不同,古人对天文学的研究,基于非常实用的出发点:为了确定时间和节令。“织女”这颗星,被记载在《夏小正》里,这是一篇关于月令和农时的文献,因为非常古老,判断节令的手段还很原始,混杂了天象和物候。在“七月”一段,关于天象的记载是“汉案户……初昏,织女正东向……斗柄悬在下,则旦”。
    “汉案户”,说的是入夜时分银河出现在门口的方向。古人为了最大限度利用阳光采光和取暖,屋子都是面南背北的,门口朝向正南,从门户中望见银河,说明银河流向南方地平。这时候“初昏,织女正东向”,这里的“织女”不是单独的一颗星,而是织女星座。除了明亮的织女星(织女一)之外,还有两颗暗星—织女二和织女三,三颗星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七月初昏时,织女一正对的这条底边朝向正东。
牛郎星;织女星
牛郎星(牵牛星)和织女星(制图/温涛)
    要知道,星空是24小时不断运转的,一天里不同的时间点,星空的朝向并不一样;同时地球又在自己的轨道上绕着太阳运行,一年四季的夜晚朝向不同的星空,所以在不同季节的同一个时刻,看到的星空也不相同。于是,记录某个特殊时刻看到的星空,就能对应唯一的节令。古人计时工具不发达,最易于辨认的时刻就是初昏和拂晓,所以“昏星”在早期天文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人们一看到黄昏时织女星座摆出这副模样,那就说明七月到来了。
    最后一句是说在这个月,拂晓前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下方。这样的天象在如今要到下个月初才会出现,不过《夏小正》记录的是古代天象,由于岁差的累计和历法的差异,当时的七月和现行农历相差大约一个月。《诗经·豳风》里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指的就是这个七月,这时候要开始织布,才赶得上九月分发寒衣。所以有学者认为当织女星指示七月到来的时候,也是妇女们应该开始纺织工作的时候,这颗明亮的星星由此也就成为了纺织工作的“代言人”,有了“织女”的“人设”。
七月流火;大火星;天蝎座心宿二
七月流火中的火指的是大火星,即现在的天蝎座心宿二(制图/温涛)
    “织女正东向”,东边有谁呢?隔着银河,有另一颗亮星,那就是牵牛。星辰每天东升西落,每天比前一天升起得稍早一点点,牵牛星大概要在一个月后,也就是当时的八月,在黄昏时来到正南方高处。
    《史记》说“牵牛为牺牲”,也就是宰杀祭天的牲畜,而八月正是牲畜们最为肥硕、适合从中挑选牺牲的时候。牵牛星很可能正是因此成为八月的标志,才和“牛”联系了起来。有学者认为,同样是因为牵牛星位于织女东侧,隔着银河每天“追”着织女东升西落,才启发人们把这两颗星联系在一起,产生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02.从星座变成了人物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从睡虎地出土秦简里的《日书》(一种占卜书,类似于后世的黄历)看,牵牛织女的悲剧故事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广为流传,以致《日书》里建议不要在牵牛娶织女的“戊申、己酉”日成亲,以免招致不吉利的后果。牵牛和织女在此时已经从星星变成了人物,成为故事的角色。不过这个故事正式进入文学史,要到东汉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其中的第十首《迢迢牵牛星》,是这么写的: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里的牵牛星,无疑还是银河岸边的这颗明亮的大星,唯有它的亮度才能与织女星匹敌。后来的民间传说里,牵牛和织女指的也是隔河相望的这一对亮星。
    但在天文学的记载中,“牵牛”这个名字却悄然增加了所指。前面说到《史记》说“牵牛为牺牲”,其实这句话后面还跟着一句—“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
    这颗“大星”,只能是我们所熟知的牵牛星,它现在多了个“上将”的身份,变得威风凛凛。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人,汉武帝修昆明池训练水军,把牛郎和织女的石像放在昆明池两侧,想来不是因为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而是因为河鼓这颗大星的将军身份。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里有一首《东飞伯劳歌》,开头第一句说“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这里的“黄姑”应该就是“河鼓”,说的是牛郎织女的事儿。
牛郎织女石刻
根据史册记载,汉武帝修昆明池训练水军时立牛郎织女石刻
    “河鼓”和“牵牛”在这里已经被区分开来,“牵牛”的名义一分为二,原本明亮的牵牛星多了一个“河鼓”的名头,而南边的一组星星分享了牵牛的意象,后来成为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在牛宿的东侧,是二十八宿中的女宿。牛宿是摩羯座的一部分,女宿是宝瓶座的一部分,都没有什么亮星,和牵牛星、织女星远远不能相比。这个名分的变迁,也和古人计时的需求有关。
二十八星宿图
二十八星宿图
    一开始,古人利用星空来判断时间和节令,当然首先选择最亮、最好认的星星,于是牵牛星、织女星两颗亮星成为夏夜星空的首选。但慢慢地,人们发现,要利用星星的东升西落来判定时间,观察的星星最好能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这样更容易判断它在天空中已经走过了多长的轨迹。而只有天赤道附近的星星才能满足这个要求,因此中国古代重视赤道星座多于黄道星座,这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别于西方的一大特点。
    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位置距离赤道太远(特别是织女星,一万四千年前还曾经是北极星),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于是它们作为计时标记的功能悄然南移,来到了牛宿和女宿这两组暗星身上。
牵牛、织女;牛、女两宿
牵牛、织女与牛、女两宿的相对位置(制图/温涛)
    03.七夕逐渐成为民俗节日
    天阶月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同样也是在汉武帝时代,七夕成为了一个国家法定节日,不过跟爱情传说没什么关系,人们在这一天晒书、晒衣服,陈设瓜果和“乞巧”。乞巧当然跟织女的职司有关,七夕这时候正是瓜果成熟的时节,牵牛星东侧有“瓠瓜”“败瓜”两组星座,看到它们出现在星空中就该收获瓜果,晚了就会烂掉,所以陈设瓜果的习俗也跟节令有关。后世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的传说,要到了南朝时期才会定型,在随后的宋元时期,衍生出种种大同小异的分支传说。
瓠瓜与败瓜
瓠瓜与败瓜(制图/温涛)
    随着天文学和计时工具的发展,人们对牵牛星和织女星的关注已经不再有实用的意义,七夕也脱离了提示岁时的功能,成为一个纯粹的民俗节日。而随着岁差的积累和历法的变迁,后世在七夕时看到的天象,也已经与《夏小正》所记载的有了偏差。黄昏时“汉案户”和“织女正东向”的景象,在唐代时已经出现在初秋。晚唐诗人杜牧有一首《秋夕》诗: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月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和上距一千多年的“七月流火”相比,又已是另一番景象了。
    -本文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本文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和玉莹]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10113_1040799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