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科技馆“连连看”】八年级物理里居然有TA?!(上)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1、日晷

  位于教材第一章

 

 

 

 


 

  华夏之光展厅

  日晷是中国古代计时仪器的一种,利用一根指针投出的日影方向的变化来测定每天的时刻。赤道式日晷是把一根铜制的指针装在石制圆盘(即晷面)的中心,指针垂直于晷面,晷面平行于赤道面。指针的上端正指北天极,下端正指南天极。与地球自转轴方向平行。在阳光照射下,当晷针在晷盘上的投影指向正北方向时是午时。赤道日晷是在汉代地平式日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流行于南宋时期。

  2、耳听为实

  位于教材第二章

 


 

  二层探索与发现B厅

 

  双耳效应是由人体的神经系统与生理结构系统共同作用形成的。由于双耳的位置在人的头部两侧,如果声源不在听音人的正前方,而是偏向一边,那么声源到达两耳的时间就不相等,据实验证明,当声源在两耳连线上时,接收到声音的时间差异约为0.62ms。而且头部对声音也有一定的阻隔作用,会导致声音到达两耳的声级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输,由于双耳距离声源的位置差异也会产生声波在空间位置上的相位不同。此外,头部的阻隔作用,也会对进入双耳的音色产生影响。当这些信息通过耳朵传输到神经系统时,大脑把这种细微的差异与原来存储于大脑的听觉经验进行比较,能够迅速作出反应,从而辨别出声音的方位。

  3、曾侯乙编钟(编钟)

  位于教材第二章

 

 

 

 

 

  华夏之光展厅

 

  编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打击乐器,它将乐钟依大小和音高次序编组,悬挂在钟架上,用木槌敲击演奏,所以叫做编钟。一九七八年夏,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市城西北,发掘了一座战国早期大型木椁墓——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礼、乐器,兵器,金器等文物近15000余件。其中以规模巨大、保存最好的打击乐器——编钟最为壮观。这套编钟共65件,重2500多公斤,皆为青铜铸造,设计精巧,气势雄伟壮观。虽然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但曾侯乙编钟至今音乐性能良好,能演奏古今各种乐曲。

  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每一钟在规定的两个部位敲击,均能发出两个有一定谐和关系的音,他们构成一套齐备的可供旋宫转调的十二半音系统。在钟的隧部和右鼓部位大多标有该钟所发音的音阶名。钟的口径大小不等,厚薄各异,甬的长度也有很大差别,这是为赋予各种钟以不同的音而设计的,可见当时的造钟技术和音律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4、小孔成像

  位于教材第四章

 

 

 

 


 

  华夏之光展厅

  《墨经》(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中有一条文字论述了小孔成像实验:“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多数学者认为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在有小孔的暗匣里所成的像是倒像,因为在光线交叉的地方有一点“端”(即小孔),下方来的光照到人后射向高处,上方来的光照到人后射向低处。像的大小与人和小孔的距离有关,距离远,像小;距离近,像大。国外已知最早进行这项研究是11世纪初。本展品根据《墨经》的这段文字复原而成。

  5、色光三原色

  位于教材第四章

 

 

 

 


  二层探索与发现A厅

  原色是指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原色可以合成其他的颜色,而其他颜色却不能调配出原色。色光三原色是红、绿、蓝这三种光的颜色。

  用色光三原色合成出其他颜色,是加色法原理,是光谱成分相加的结果。比如红色光和绿色光混合人眼能够看到黄色,红色光和蓝色光混合人眼能够看到品红色,三种颜色混合则看到白色等。

  加法混色被广泛应用于电视机、监视器等主动发光的产品中。比如液晶屏幕,是由红、绿、蓝三种液状晶体构成的,通过电压刺激这些晶体就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以不同比例搭配就可以表现出多种色彩。

  6、望远镜寻物

  位于教材第五章

 

 

 

 


  二层探索与发现A厅

  望眼镜寻星展示了折射式和反射式望远镜的原理。

  折射望远镜有两个基本的元件,作为物镜的凸透镜和目镜,折射望远镜中的物镜,将光线折射或偏折到镜子的后端。折射可以将平行的光线汇聚在焦点上,不是平行的光线则汇聚到焦平面上。这样可以使远方的物体看得更亮、更清晰和更大。

  反射望远镜是利用一个凹面反射镜将进入镜头的光线汇聚后反射到位于镜筒前端的一个平面镜上,然后再由这个平面镜将光线反射到镜筒外的目镜里,这样我们便可以观测到星空的影像。

  体积小巧的折射望远镜非常适合游人随身携带,例如人们普遍使用的双筒望远镜就是两个折射望远镜组合在一起。

  反射望远镜在天文观测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适合于进行恒星物理方面的工作。"

  7、伽利略望远镜【与星空对话】

  位于教材第五章

 

 

 

 


  二层探索与发现A厅

  本展项以伽利略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哈勃望远镜和望远镜寻物四个展品的展品组,通过让观众了解几种在人类天文观测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观测技术,使观众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人类认识宇宙的视野。通过体验望远镜寻物的操作,切身体会科技的魅力。

  1608 年,一位荷兰眼镜商偶然发现用两块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受此启发制造了人类历史第一架望远镜;也就在第二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将自制的望远镜第一次指向星空用来观察夜空,这个开创性的发现引领人类踏上了探索宇宙的新征程;20 世纪 30 年代射电望远镜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打开了在传统光学波段之外进行观测的又一个窗口,是天文观测的又一个里程碑;而 1990 年发射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则成功排除观测中地球大气所带来的干扰,带给人类更为广阔的视野。

  在伽利略望远镜处,传感器检测到观众接近后,自动播放录音,让观众了解伽利略第一次天文观测的发现。射电望远镜在地面上设置有模型,观众通过操作按钮,了解射电望远镜的重要科学发现。哈勃望远镜是由哈勃望远镜模型、中继卫星图案、地面接收站模型组成,观众启动操作按钮后,模型会示意哈勃的工作过程,并通过多媒体演示哈勃望远镜的典型贡献和工作原理。望远镜寻物是实体天文望远镜,观众可以通过操作展品寻找藏在远处的三个不同小星云。

  8、创世大爆炸

  位于教材第五章

 

 

 

 


  二层探索与发现A厅

 

  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到底于哪年哪月诞生的呢?它还能存在多长的时间,有多少岁数了呢?创始大爆炸这件展品就告诉我们宇宙是从大爆炸当中诞生的。我们在这个沉静式的环境当中通过观看影片,我们就对宇宙的诞生,发展和演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了解了人类在整个宇宙的认识过程当中一些有趣的新奇的好玩的发现。

  以上就是中科馆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的

  全部内容啦,

  希望各希望各位小伙伴们在逛馆的同时,

  也能涨知识~

  咱们下期再见!

  撰稿:张文豪 郑力荣

  排版编辑:张文豪

  封面图设计:李根

  策划:翟婧

  主编:任贺春

  中国科技馆▪中国数字科技馆 版权所有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毕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猜你喜欢
©2011-2024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40109_1079081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