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活动  >  心理学  >  2019电影中的心理学

《来电狂响》与手机分离焦虑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来电狂响》的故事发生在餐桌上,七个好友玩了这样一个游戏:交出手机,分享所有来电、短信或其他信息。在电影中,人们交出手机是为了更好的交流。

  打电话或者发短信对于正在进行的事情有影响,这个道理尽人皆知,比如很多交通事故与驾驶过程中使用电话而造成分心有关。不仅如此,手机还会影响人际关系。手机对于亲密关系有着负面影响,但有趣的是,这种负面影响仅发生在对方使用手机上,但自己使用手机的程度并不会影响自己对亲密关系满意度的评分,这是由于行为者-观察者的归因不对称:自己使用手机常会归因为环境,而将对方玩手机归结于对方总是如此或者故意这样。

  手机分离焦虑;来电狂响

  有研究发现,仅仅是有电话在场,就会造成分心,也会对人际交流产生影响。2013年的一项研究,就对手机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在实验中,两组陌生的大学生要进行10分钟的面对面谈话。有一半的学生在对话时,旁边放着一部手机(并不是对话者本人的手机),而另外一半同样的位置上放着一个笔记本。在交谈之后,每个人都要给与自己对话的人进行打分。结果发现,只是旁边放着一部手机,就可能影响他人对于你的态度:有手机对话组,对彼此的信任感评分更低,大家觉得对方也没那么亲切。如果对话的内容对自己更有意义(比如谈论自己某些经历),手机的影响更大。即使在熟人之间,没有手机在场的情况下,交流的效率也更高。在没有手机在场的时候,人们对于沟通对方同理心的评估更高,换句话说,没有手机的时候,人们觉得和自己说话的人能更好的理解自己、更能换位思考。

  但是,很多人却离不开手机,以至于出现了一个新词“手机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本来是指幼儿在与父母分开时感到的焦虑情绪,现在,同样的焦虑也存在于我们与手机分离的时候。

  手机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没有手机很多人都会觉得忐忑不安,这种焦虑会影响人们日常的工作表现。在一项试验中,研究者让大学生完成一项简单的认知任务,考察在带着手机和交出手机两种情况下,对于注意分配、抑制控制和工作记忆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交出手机的那组大学生,焦虑程度更高,而这种焦虑影响了他们在认知任务中的表现。

  手机分离焦虑;来电狂响

  当焦虑情况变得难以控制,甚至可能达到“病态”。有人认为手机分离焦虑是手机上瘾的一种表现,最典型的症状是你走到哪里都得带着手机,其他症状还包括强迫自己不断检查手机,生怕错过信息或者电话;在不适合的时间或地点还在使用手机,比如重要会议甚至是洗澡的时候,类似的症状也都可以在强迫症的患者中看到。有些“患者”只要不能看到自己的手机就会感到焦虑,他们还会有意去回避那些不能带手机的场合。

  也有人把手机分离焦虑叫做nomophobia,这个词直译过来就是“对没有手机(no mobile)的恐惧症”。“害怕”是“没带手机恐惧症”的核心症状,有人将“恐惧”的进行了细分,指出在这种恐惧症中,害怕的对象主要有四种:

  1.没办法获取信息;

  2.不方便;

  3.没办法沟通交流;

  4.失去和他人的联结。

  进一步的分析则发现,人们通过手机来保持联系,以保证自己的社会关系。但不同性格的人在用手机作为维护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方面也有些区别:外向的人更多将手机作为保持社会联系的工具,而神经质的人则将手机作为获取社会联系的工具。

  手机给人们的生活带了了很多方便,但和所有事情一样,得“拿得起、放得下”,手机为人所用,而不是让手机支配我们的生活。

  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孙博]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90123_905693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