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活动  >  心理学  >  2021电影中的心理学

《比得兔2》:糖果是魔鬼么?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最近上映的《比得兔2》的主人公们仍然是比得兔和它的动物以及人类朋友们。故事开头,以比得兔为主人公的绘本获得了成功,作者(比得兔的主人)比伊受邀带着小动物们来到伦敦。在路上,其中一只兔子迷上了糖豆,在吃了大量糖豆之后变得疯疯癫癫。在后面的剧情中,几次出现不让它再吃糖的情节。那么,吃糖真的会让小朋友“变疯狂”么?
  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我们喜欢吃糖。对于味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有些人喜欢咸的,有些人喜欢酸的,但喜欢甜味的人最多——大约有一半的人喜欢甜食。味觉是最早开始发育的感觉系统,在胎儿9周的时候,嘴和舌头就已经形成,最初的味蕾也已经出现。胎儿生活在羊水中,通过羊水进行呼吸、吸收营养,妈妈吃的或者喝的东西的味道,胎儿也会尝到。也因此婴儿一出生就可以尝出甜味、酸味、苦味等味道,不过婴儿更喜欢甜味。不只是人类,以植物为食的动物都有对甜味的偏好。摄取足够的热量对于生存至关重要,而植物中的主要热量来自于碳水化合物,而糖类富含碳水化合物,是很好的能量来源。草食动物都表现出对甜味的偏好,也正是因为草食动物的这种偏好,植物会分泌出有甜味的花蜜来吸引动物,让动物在采蜜或者喝蜜的同时,传递花粉,帮助植物繁殖下去。但是对于肉食动物来说,食物中的热量主要来自蛋白质和脂肪,这些物质尝起来并不是甜的,因此像是猫咪这样的肉食动物就并不喜欢甜味。作为杂食动物的人类,除了摄取营养,吃甜食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这是人类大脑分泌的一种能让我们感到快乐的激素。一旦感到快乐,人们就会对那些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东西产生渴求,随着一次次反复摄取,原有的含量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就会渴求更多,吃的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甜。当我们特别饿的时候,尤其会对甜味食物无法抗拒,因此避免过度吃糖的一个方式就是不要等到特别饿的时候才吃饭。有时候我们会把口渴误当成饥饿,从而补充不必要的糖分。
  
  虽然吃糖能给我们提供能量,还能刺激“快乐激素”的分泌,但是吃糖太多却会对健康造成威胁。糖分摄取过量会大大增加龋齿、超重的可能性,儿童还可能因为吃糖太多而丧失对其他营养更为丰富、成长所必须的食物的兴趣,造成营养不均衡、甚至营养不良。但是,“糖会导致孩子多动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却是一种长期以来的误解。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研究者就对已有的关于摄取糖与儿童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者只选取了有对照组的随机选择双盲实验(即孩子们被随机分到了吃糖组和不含糖的安慰剂,但是家长、老师不知道哪些孩子在哪组),对符合要求的23项研究结果的综合数据分析指出,总体而言,吃糖并不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和认知表现。最近的研究(2017)再次证明,糖的摄取总量与儿童的行为和睡眠问题没有关系,虽然在这项研究中超过80%的儿童每日摄取的糖分超过了建议的摄取量。
  既然研究已经反复证明吃糖并不会导致多动症,为什么还有不少家长(尤其是欧美家长)会相信 “糖果是魔鬼,让孩子疯狂”呢?首先,家长容易把孩子多动的原因归结于某些外界因素,而孩子们喜欢、又的确不能多吃的糖果就是一个很好的替罪羊。在一项研究中,所有的孩子都吃了不含糖的食物,但一半的家长被告知孩子吃的是糖,另一半则被告知孩子吃的食物不含糖。然后让孩子们自由玩耍一段时间,让家长报告她们观察到的儿童表现。结果那些被告知孩子吃糖的母亲们,认为孩子更多动。在很多情境下,糖果的出现和其他让孩子兴奋的因素一起出现,比如小朋友的生日会,孩子的兴奋并不一定是由于糖果导致的。此外,媒体的传播也起到了一定的误导作用,比如《比得兔2》里仍然流传着这个“都市传说”。
虽然不需要什么事情都怪在糖上,但营养均衡的饮食是保障儿童健康成长所必需的。有研究发现,富含纤维素的早餐更能帮助儿童提高注意力和短期记忆水平,就像小时候儿歌唱的那样:“小白兔,白又白,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本文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陈小莉]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10626_1050369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