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活动  >  心理学  >  2022电影中的心理学

带你去见我妈:跟“他爸妈”的相处之道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马上就要过年,不少人可能会带对象回家见家长。《带你去见我妈》,就应景上映了。电影的主角是在深圳打拼的一对情侣,男方家是汕头人,女方是杭州人。男方担心传统的妈妈不能接受女方是外省人还离过婚,恋爱两年多一直没有向家里人介绍过自己的女朋友,反而被妈妈不停安排相亲。面对妈妈持之以恒的催婚,男生终于决定跟女朋友领证结婚并带她回家。
电影《带你去见我妈》,婆媳如何相处,权力关系
  不少年轻人认为恋爱结婚是自己的事情,跟老一辈不用认识、更不用见面,就算结了婚也不必经常见。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恶婆婆”和“恶丈母娘”是不少家庭矛盾和婚姻失败的始作俑者。即便《带你去见我妈》里面有可爱善良的婆婆,小两口还是差点因为妈妈不能接受女方的离婚身份而分道扬镳。现实中,跟对方父母的关系的确会影响到一大家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小夫妻的感情、祖孙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可以成为压力,也可以是一种有力的支持。而婆婆或者岳母又是特别重要的一环,因为比起其他家庭成员,妈妈会更多地卷入小夫妻的生活之中,即使在美国,婆婆和岳母也常被看成麻烦制造者。最近的一项中国研究也发现,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年轻的妈妈跟自己婆婆的矛盾(相比跟自己母亲的矛盾)会给小夫妻带来更大养育压力和家庭矛盾。
对方父母的关系对家庭的影响,婆媳关系,家庭矛盾
  即便没有结婚,如果两个人的关系已经很稳定并要走进婚姻,与对方家长的相处必不可少,婚前和长辈的关系,对于对方的期许,也会影响后续的关系。跟所有人际关系一样,跟对象父母的关系受到行为、情感、认知因素的影响。行为方面的因素,比如见面频率,多久见一次面,是网上联系还是面对面的交流,日常都有什么交流,比如会不会在朋友圈点赞、逢年过节的礼尚往来、碰到事情会不会互相帮忙等等。情感方面的因素,也就是对对方的喜好和态度,比如即便不是自己的父母,你也很喜欢叔叔阿姨(“爱屋及乌”),或者是不得不接受,以及你愿不愿意跟对方家庭来往等。最后是认知方面,这包括对对方的了解,以及如何看待、理解对方:对方的三观你能不能接受,他们又能否接受你的三观和行为。比如对方妈妈喜欢跳广场舞,你能接受吗?你经常工作加班,对方家长如何看待?
  面对“后半生最重要的人前半生最重要的人”,大家都希望给对方父母留下好的印象。那么如何才能赢得对象爸妈的好感呢?曾有希腊的研究从晚辈和长辈两方面探讨了哪些方法最有用。研究首先考察了晚辈有哪些办法,然后又询问了长辈,他们最吃哪一套,结果发现,父母对于“对孩子最合适”接受度最高,其次是不直接对峙;而“对我最好”和主动接触最难成功。所以天下父母都一样,最看重的就是对自己的孩子要好。婚前双方要多接触,并建立较好的关系,对于未来有信心,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曾有一项美国研究在婚前和婚礼后6-8个月对小夫妻两人及各自的妈妈(婆婆和丈母娘)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如果婚前对于对方有较多接触并有好感,婚后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也比较好。如果婚前就担心婚后的婆媳关系或者认为有人或事可能导致问题,那么婚后的双方关系也比较负面。
中国人的关系分类,情感关系,理想的婆媳关系
  在电影中,外地媳妇见到本地婆婆,为了拉近彼此距离,临阵磨枪地学了几句潮汕话,但当“准婆婆”一听说是外地人,就露出了为难的表情。就算相处下来逐渐接受女孩,但跟人谈起还是用“外省”来代指媳妇。
  中国人在关系分类时,遵守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先赋身份维度,也就是根据血缘关系或者社会关系表现出的人际距离(出自伦理的是否亲近),在情感上表现为“应有之情”;第二个维度是社会交往维度,是指人际吸引的性质和程度(出自本心的喜不喜欢),在情感上表现为“真有之情”。
  媳妇、女婿就恰恰处在很尴尬的地位——在身份上是“家人”,但在情感上又不是“自己人”,情感和身份的矛盾,就成了双方矛盾的根源。中国台湾的黃囇莉教授等人通过对婆婆、媳妇的访谈进行质性研究,发现和谐的婆媳关系并不是只有一个模板,幸福的家庭也各有各的相处之道。婆媳关系中存在“情感关系”(亲)和“权力关系”(尊)两个维度,双方能够在两个维度上都达成一致,则会有好的婆媳关系。最为理想的婆媳关系是将“应有之情”转化为“真有之情”,将“外人”转化为“自己人”,也就是“情感关系”的维度很高——婆媳之间可能情同母女(“权力关系”尊卑有别),也可能情同姐妹(“权力关系”更加平等)。双方也可以将“应有之情”维持到底——婆媳之间是“合作伙伴”(双方平等、分工合作),或者服从关系(主从有序,各尽本分)。所以说,和平相处的两代人,不一定都要尊崇一样的道路,需要找到最符合自家情况的相处之道。
  要真正做到彼此成为真正的自己人,双方还是需要在交往中付出真情实意和关爱包容,强调共性、接受差异。适当的交流可以拉近距离,在交流过程中要有同理心,考虑对方的需求,讨论他人感兴趣的话题,并用对方更习惯的交流方式。面对差异时,将自己置于他人立场,想象和推论出他人的观点、意图、感情、动机或需要的行为,也就是观点采择。
  理解包容,才能家和万事兴。
  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刘兴飞]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3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20124_1063688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