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活动  >  心理学  >  2018电影中的心理学

从《超大号美人》聊聊身体意象

  最近有部美国电影上映,虽然没有什么宣传,电影院排片也很少,但看过之后却能让很多人共鸣,这部电影中文译名为《超大号美人》。从片名上,就知道这是部“大”女主电影,讲一个胖胖女生的故事。

  实际上,这部电影的英文原名能更好说明故事——“I feel pretty(我觉得很漂亮)”。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平凡普通的胖姑娘,名叫芮内。芮内在一家化妆品企业做在线客服,因为不用露面,她只能窝在唐人街地下室的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工作。她的梦想是成为公司的前台,能成为众人的目光焦点。她的生活在动感单车运动时发生的一起事故之后发生了变化——由于头部受伤,她对自己的形象产生了幻觉,觉得自己变成了身材火辣的超级美女,并认为别人看到的也都是这个样子,由此产生出从没有过的自信。她得到了梦想的工作、受到老板肯定,还找到了心仪的男朋友。但当芮内再一次磕到头醒来,“幻觉”突然消失了,发现自己变回那个胖女孩,自信一下就消失了,不敢再去公司、不敢跟男友见面,真的就像变了个人一样。身体形象真的对人有如此大的影响么?我们来聊聊这件事。

  外貌的影响

  在电影中,芮内一直认为外貌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这不仅是芮内自己的想法,在电影里也表现为对“丑女”和“美女”的区别对待。比如芮内遇到一个很瘦很漂亮的姑娘,不仅有人跟姑娘搭讪、给她帮忙,还能享受“丑女”没有的待遇。作为公司前台,芮内自己也会以貌取人,对打扮普通的中年女人理都不理,而转头招待年轻漂亮的客人。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但实际上,我们还是挺重视外貌的。甚至连婴儿也能分辨“美丑”。早有研究发现,两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对于“漂亮面孔”出现青睐,他们会更长时间注视长得漂亮的面孔。新生儿的视力尚未完全发育,只能看到模糊的影像,并不能看到细节。即便这样,即使刚出生一周的新生儿也会更长时间看向“漂亮面孔”。研究者认为,这可能与人类识别面孔的本能有关——“漂亮面孔”更接近人类面孔的“标准模板”,更吸引婴儿注意。

  社会心理学家早就做出过这样的证明:那些被认为是漂亮的人,我们觉得他们更聪明、善良,会把很多优秀的品质放到这些人身上,甚至在我们了解这个人之前。这种由于“长得漂亮”而提高印象分的现象叫做光环效应。因为人们对长得漂亮的人存有好感,不少人认为,好看的人会更容易得到帮助。有趣的是,乐于助人、善于合作的男性,会被女性认为更具有吸引力、看起来更帅。

  什么是身体意象?

  虽然外貌可能会影响他人对我们的印象和态度,但在《超大号美人》这部电影里,女主人公芮内的身体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身体意象。身体意象(body image)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对自己身体形成的图像,即身体向人自身的呈现方式。跟其他的意象一样,身体意象是真实事物信息(自己的身体)通过认知加工后所认为的样子。

  与身体意象相关的,是理想体型。理想体型是指人们认为有吸引力的、适合年龄的身体类型。理性体型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的影响,比如唐朝以胖为美,而现代对于女性理想体型的审美则越来越瘦。与女性最看重“以瘦为美”不同,男性的理性体型有些复杂,比如大多数男性的理想体型要求肌肉发达。

  有趣的是,两性对于异性的理想型和同性的理想型有显著差异。比如女性认为的女性理想体型显著瘦于男性认为的女性理性体型,而男性心中男性的理想体型则要比女性心中的理想男性更为壮硕,肌肉量更高。表现在商业上,以男性为目标群体的时尚杂志,模特的肌肉水平显著高于以女性作为目标群体的杂志。

  由于大众传媒的影响,如今的“理想体型”越来越极端化,离普通人也越来越远。当理想体型与现实体型差距过大时,就容易产生身体意象失调或负面的身体自我,也就是在认知和情感上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消极的态度,并通过相关行为(比如节食、运动、回避社交等)对消极的认知和情绪进行调节。

  身体意象失调

  但是身体意象也可能失调,也就是脑海中的图像与现实并不相符。在电影中,芮内就出现了身体意象失调——认为自己是个大美女而产生了一系列情绪、认知、行为,乃至人际关系上的积极改变。可惜的是,现实中身体意象失调的影响往往是消极的,体现在个体对身体的消极认知、消极情感体验和消极行为调控。

  身体意象失调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在失调内容上,具有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二是在呈现形式上, 可能是身体的整体,也可能是身体的某个方面或者身体部分(比如身高、相貌、体型、肤色等)。虽然身体意象失调在女性群体中更为普遍,但男性也日益呈现出身体意象失调的趋势。

  身体意象失调所引起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整体自我的影响。身体意象失调会导致个体的低自我价值感、自我否定以及较低的自尊水平。二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身体意象失调的人一般生活满意度较低、生活质量较差,常会有人际关系的问题,有社交回避的倾向。三是对情绪体验的影响。身体意象失调的人会有抑郁、焦虑和恐惧等负面的情绪体验。四是对身体管理的影响。身体意象失调可能会导致饮食失调、过度节食、进食障碍、厌食障碍、药物滥用等一系列不健康管理行为。

  严重的身体意象失调,可能导致心理疾患。身体异形障碍是指执迷于外表的某个自认为的缺陷的一种心理障碍,总是有让人不快的想法闯入脑海而让人焦虑、痛苦。比如有些人可能脸上长了痘痘,即使没人会注意甚至看不出来,当事人会认为所有人都能看到自己的痘痘,因此感到格外紧张。由于这些执念,他们还可能出现强迫意识和行为——总是有些想法或者要去做些事情,比如反复照镜子、问别人自己看起来如何,花大把时间化妆以遮掩瑕疵等等。他们还可能出现回避行为,比如因为害怕面对他人或被人指指点点,他们更不喜欢离开家、与他人打交道。

  当情况更加严重,还可能出现神经性厌食症等进食障碍。厌食症是由于怕胖、心情低落而过分节食、拒食,造成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甚至拒绝维持最低体重的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当一个人的体重低于标准的85%,仍非常担心变胖时,就会被诊断为厌食症。厌食症会令皮肤粗糙干裂,让女性的月经紊乱,而且还会使免疫力下降,引发其他疾病。厌食症患者治疗起来比较困难,约有10%-20%的人早亡,死亡的原因多为营养不良引起的并发症和精神抑郁而引发的自杀行为。饮食失调一般在11-14岁时就能表现出来,但是有些甚至才上小学就表现出了这样的征兆。厌食症患者对身材和体重过份重视,对肥胖极端恐惧,有很强的欲望想要减轻体重。他们吃得很少或只喝饮料,强迫自己通过拒绝进食等激烈方式控制体重,短期间内体重急速减轻,使体重降至标准体重的75%至85%以下。有的人常有饥饿的感觉,但却强迫自己不进食。有些虽然食欲好,但吃了几口就觉得胃部饱胀不适而中止进食,或者见到食物就不想吃。如果强迫进食,可能会诱发恶心和呕吐,一些患者甚至千方百计诱导自己将食物呕吐出来。他们通常仍维持正常的作息活动,并且否认饥饿及疲倦虚弱,肠胃功能衰竭,一吃就吐,无法进食,进而出现暴食症的恶性循环。

  影响身体意象的因素

  在电影里,芮内说:当我们还是小姑娘的时候,都认为自己是漂亮的,充满自信,但在长大的过程中,却因为别人的评价而丧失了自信。实际上,儿童从很小就已经开始注意自己的外貌。

  人们的身体意象很大程度上是外部环境所塑造的,这包括了家庭、同伴、大众传媒等多种渠道,女性会通过社会学习,将身体意象融入自我概念,并成为重要的一部分,易于将外表吸引力与各方面的成功密切相联。对理想体型的过度强调、与真实外貌的脱节,给予个体巨大的压力, 对个体的身体关注和身体不满产生重大的消极影响。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个体内在的自我图式中,本身所积聚的认知偏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引发和增强, 是失调的根本来源。认知−行为理论则认为, 身体意象的建构和发展之所以存在着个体差异,是由于形成个体心理内部的主观身体意象的体验, 超过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体验。

  对于青少年,同辈影响非常重要。谈论肥胖是常见的对话现象,女性经常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意,并且在朋友之间讨论这种不满意。美国的研究发现, 93%的大学女生会参与肥胖谈论, 1/3 的女性会频繁或者非常频繁与自己的朋友进行肥胖谈论。女大学生肥胖谈论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下面 5 大主题:1.将自己与理想中的体型和锻炼习惯比较;2.对变胖的害怕、恐惧;3.将自己的饮食和锻炼习惯与其他人比较;4.对他人的外貌进行评价;5.食物替代和肌肉锻炼的方法策略。

  肥胖谈论也是青少年女性之间的一种社会规范现象,不仅仅是表达真正的身体不满意,同时也会体验到来自同伴的社会期许的压力。在与同伴进行肥胖谈论时,女性经常会用自嘲的方式进行回应,同时感受到“瘦压力”。此外,女性会将在肥胖谈论过程中获得的关于理想体型的信息进行内化,纳入到自己对身体的认知中,带来负面的情绪体现、并对负面认知起到强化作用。

  这部喜剧电影中,主人公觉得自己是个美女,情绪、认知、行为、人际关系因为身体意象的改变而产生变化,从而达成了自己的梦想。在影片的最后,主人公认识到让自己改变的不是身体而是心理上的变化,她最终也接受了真正的自己。这实际上就是从不接受自己而变为能够接受自己的过程。健康的身体意象,并不是说人们就要完全不做改变,“胖者恒胖”。我们接受自己的样子,意味着了解自己的身体(比如身体的优势、劣势,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够感受到身体的变化(比如什么时候该吃东西、什么时候吃饱了、什么时候累了该休息),也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比如健康饮食、适量运动、保证休息)。

  爱自己,才能爱生活,从而值得被爱。

  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本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www.cdstm.cn)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李鹭]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