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活动  >  心理学  >  心世界

人非圣贤,谁能不骗?

来源:

最新的新闻里,充斥着各种对真假的追问: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科技新闻,从美国大选到明星家事,各种相互矛盾的爆料、峰回路转的发展,作为吃瓜群众,我们莫辨真伪。

对于某些事情,当事人欠公众对于真相的解释与证明。而另一些事情,大家看看就罢了,很可能是为了炒作或者转移注意。当大家感叹谎言满天飞的时候,凭心而问,我们自己是不是也经常说谎?有研究发现,我们每天会说谎2.2次,不论小孩还是老人都会说谎。

人们每天说几次谎?

来自比利时、加拿大、德国、美国和荷兰的心理学家们,试图了解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人们说谎的行为有什么不同。他们认为,说谎是件对认知负荷要求很高的事情——说谎的时候,我们的反应变慢、也更容易出错;说谎和执行控制有关,前额叶的激活也更为活跃。另一方面,我们总是先想到实话,要说谎就需要抑制说真话。由于执行控制和抑制能力都会随着年龄而变化,研究者推测说谎的能力(流畅性)也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2015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招募了1005名参观阿姆斯特丹NEMO科学馆的游客,年龄介于6-77岁之间。他们要进行关于执行控制和抑制能力的测试、说谎流利性的测验,并回答说谎的频率。结果发现全部参观者平均每天说2.2个谎,其中13-17岁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说谎最多(每天2.8次),其次是9-12岁的前青春期(每天2.59次),而儿童(每天1.75次)和老年人(每天1.57次)说谎最少。在说谎的流利程度方面青年说谎的准确度最高、反应速度最快,老年人和儿童准确度最低、反应速度最慢。说谎的表现、执行控制和行为抑制能力呈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都表现为倒U型:青年人说谎最流利、青春期说谎最多,而儿童和老年人说的最少、也最不流利。

 

儿童是什么时候开始说谎的?

儿童说谎的能力随着年龄,尤其是认知能力的发展而进步。说谎随着年龄增长,年龄越大的孩子说谎也越多。通过观察,加拿大心理学家发现,有65%94%的孩子在两岁和四岁时,就已经出现了说谎行为。

2008年, Victoria TalwarKang Lee提出了说谎的发展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孩子说的谎言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有所变化:2-3岁的孩子最早先开始说些“初级谎话”,这些谎话的目的是掩盖自己的错误,但是在这个阶段,孩子还不能考虑到别人的反应,换句话说,儿童的心理理论(对他人想法的理解)还不成熟。这时候他们认为别人理所当然会相信自己的谎话,别管多不合理或者多显而易见是谎话——他们认为自己说的谎话,别人都会当真。这显然有些掩耳盗铃的意味。而到了4岁,孩子说谎的技术就有了长足发展,他们开始能说“中级谎话”,这些谎话更加合理、有说服力,也开始考虑听众的想法。到了78岁的时候,孩子就能说一些“高级谎话”了,这些谎话会与已知的事实相符合,还会有后续的补充说明

从“自欺欺人”到“完整的谎话”,依赖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比如需要达到一定水平的执行能力,这包括自我控制、计划、行为控制、注意、工作记忆等方面。另一个重要的能力是“读心能力”(心理理论)——要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他们得明白哪些事情是“自己知道的”、而哪些是“别人以为的”,这样说谎才能成功。“读心能力”对说谎的重要性,也使得缺乏这种能力的孩子不善于说谎,比如自闭症的孩子很难说谎,即便说谎也很难成功。

儿童为什么会说谎?最初的谎言,目的往往很直接:有一些是为了自我保护,比如说掩盖自己做错的事情而免遭惩罚;而另一些则是为了获得奖励,最初是物质的(比如背着大人拿块糖)、后来也包括精神奖励(比如获得表扬);还有些为了取悦他人或者留下好印象而说谎,是一种形象管理的方法(比如“做个好孩子”)。很多时候,孩子看到大人说谎,自己也会说谎。实际上,如果朋友和家人更多说谎,自己也更容易说谎。

 

哪些人更擅长说谎

虽然人们经常说谎,但是说谎本身并非常态。说谎会对情绪和认知都有影响。比如,说谎需要控制自己的行为、抑制一不小心说了真话,因此需要承担更多的认知负荷;另一方面,当我们说谎时,尤其是很容易被抓包时,会感到愧疚和害怕。根据对于说谎理论的分析,荷兰心理学家Aldert Vrij总结了18条“行骗高手”的特点,包括:

1.   善于操作他人:往往能主导、控制他人,看起来放松、精明、有自信。

2.   好演员:会表演的人更会说谎。被“观众”接受可以提高自信。

3.   善于表达:会表达自己的人人往往给人留下好的印象,也更能主导话题、让别人分心。

4.   高颜值:“光环效应”,漂亮的人往往让人觉得更加诚实。

5.   天生的表演者:这些人能适应对话里的突发状况,应对自如。

6.   经验:以前的说谎经验可以让人更好地控制说谎时的情绪、小动作等等,让人难以察觉。

7.   自信:相信自己是成功的一半。

8.   善于掩饰:能够把真实感受隐藏起来。

9.   能言善辩:演讲家往往能通过语言混淆听众、说服别人。

10. 做好准备:让自己的故事更流畅、没有漏洞。

11. 不可证实:比方说“我不记得了”,因为没有办法反证存在。

12. 少说少错:透露的信息越少,越不能鉴别真伪。

13. 不走寻常路:给出一些不同寻常但又可信的回答,会让人措手不及。

14. 反应迅速:语言中的停顿会让人觉得在说谎,所以需要快速反应。

15. 高智商:说谎是复杂的事情,高智商才能滴水不漏。

16. 记忆好:记得自己说过什么,尤其是细节部分,避免前后矛盾。

17. 有真有假:那些歪曲事实的谎话比凭空编排的更可信,也不太费脑子。

18. 随机应变:谎言能否成功,还得看对方能否发现。得随机应变,使用不同的方法。

靠直觉能分辨谎言么?

说谎是很难被发现的,对于说谎研究的总结指出,人们辨别谎言的能力并不比单纯靠瞎猜好多少。不过大多数人相信自己能够识别谎言。200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对75个国家的人进行了关于说谎和发现谎言的调查。研究一包括58个国家,研究者在每个国家采访20名男性和20名女性当地居民,受访者要回答的问题是“你是如何发现别人在说谎?”

最多的回答是眼神闪躲(超过60%的受访者包括了这个答案),其次是紧张、结结巴巴、身体动作、面部表情、前后不一致,超过20%的受访者提到了这些迹象,其他受访者提到的比较多的线索包括:说话中常有停顿、语速改变、音调或某些声音、出汗等等。

虽然大多数国家的受访者分辨说谎所依靠的线索差不多,不过也会有文化上的差异。以提到最多的眼神回避为例,这是在51个国家中受访者提到最多的信号,而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却排到了第20位(不过还是有20%的该国受访者提到了眼神回避)。

在接下来的研究二中,研究者把这些最常见的戳穿谎言的信号编制成了10道题目的问卷,并在63个国家进行了访问,每个国家还是选择20个男性和20个女性当地居民。结果发现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人们在说谎时存在以下现象:较少的眼神接触、经常变换身体姿势、会摸自己、叙述得更长且容易结巴、有较多停顿、更紧张、手势更多、前后不一致、更加严肃。

虽然人们认为这些线索可以帮助他们分辨对方是否在说谎,但对于说谎的人来说,只要能避免这些问题,就很容易骗过对方。就拿第一条来说,有研究就发现,说谎的人反而会更多地直视对方。在一项试验中,研究者要求被试者抄写密码,并让他们说自己有不在场证人,证实自己在另一间房间准备演讲。与真正在做准备的被试者相比,提供了假证词的被试者在被询问时,会有意地与审讯者进行更多的眼神接触,在之后的访谈中,他们承认自己这么做的原因一是希望能说服对方,二是在确认对方是否相信自己。所以说,光靠自以为是的蛛丝马迹来发现谎言,并不靠谱。

在生活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谎言。有一些是出于自私的目的、会伤害到别人,而另一些则无伤大雅、甚至出于好意。人们往往对谎言持有负面的看法,是谎言就一定是坏的。但有时美丽的谎言可能让生活更简单、看起来也更美好。“真、善、美”不一定同时存在——在科学中求真,就不要怕撕破脸;救人于危难,可能就要放下光鲜的外表;欣赏美,就不必太过苛责是不是真实。毕竟,没有事情是完美的,明智的选择是看清哪一点最重要。 

本文作者:王日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参考文献:

1、Debey E et al (2015). From Junior to Senior Pinocchio: A Cross-Sectional Lifespan Investigation of Deception,,ActaPsychologica, 160, 58-68.

2、Talwar V & Crossman AM (2012). Children’s lies and their detection: Implications for child witness testimony, Developmental Review, 32, 337-359.

3、Vrij A et al (2010). Good Liars. Journal of Psychiatry & Law, 38(1-2), 1-35.

4、The Global deception research team (2006). A world of lie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7(1), 60-74.

5、Mann S et al (2013). Lying Eyes: Why Liars Seek Deliberate Eye Contact. Psychiatry, Psychology & Law, 20(3), 452-461.

本文来自: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guoxin]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70502_484091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