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HUANHUAN
我叫鹮鹮

是一种中型湿地鸟类,学名叫朱鹮。因为我的脸是朱红色的,古时被叫做朱鹭、朱璇、红鹤。我周身羽毛洁白,身姿优美,腿细长而纤瘦,脚掌火红鲜亮,因此也有“鸟中美人”之称。当我们展翅飞翔时,你还能看到翅膀和尾羽下漂亮的绯红色羽毛。“赤玉雕成彪炳毛,红绡翦出玲珑翅”的诗句就描写了我的美丽身影。

[zhū huán]
朱鹮
氤氲湿地的东方宝石
不过,有时你也会见到我们灰头土脸的另一面,在繁殖季节我们会进行“水浴涂抹”,把自己分泌的黑色物质反复涂抹在颈、肩、背等部位。科学家认为,这是我们在繁殖阶段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待到七八月份换羽期,我们就会褪去一身灰衣,恢复白色的外观。
ZHU
HUAN

我的族群曾广泛生活在中国、日本、俄罗斯、朝鲜等亚洲东部地区。我们喜欢在高达的树木上休息、朱超,周围一定要有稻田或溪流,里面的鱼、蛙、泥鳅等等简直是人间美味。

本以为这样的美好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是近百年来,农药的广泛使用虽然增加了粮食的产量,却也使泥鳅和黄鳝等体内残留大量的有毒物质,导致我的同胞在食用后中毒死亡,或产下软壳蛋,不能孵化成功。

秋收后,农民翻耕加种秋粮,导致冬水田大量丧失,我们失去了越冬的食物来源,世界范围内的朱鹮种群几乎都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只有秦岭南麓的陕西洋县姚家沟一袋,还保留着传统的农作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最后的庇护。

朱鹮的伴生鸟类——白鹭

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院刘荫增经过历时3年、几万公里的追寻,终于在陕西洋县的山林里发现了当时世界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启了保护、壮大我们种群的征程。

在我们家乡还有一位守护我们近40年的人,她叫常秀云,也被成为“朱鹮妈妈”。她常年奔波在秦岭山林中,不遗余力地做着朱鹮的野外考察及保护研究工作,并努力恢复自然生态。最初几年,山里条件艰苦,晚上睡觉经常被臭虫叮咬得浑身痛痒,但是她一住数月,和同事们24小时轮流值守,帮我们驱赶天敌,投喂食物......她会因为发现一只幼鸟而兴奋不已,也曾经亲眼目睹被蛇咬死的幼鸟而失声痛哭,我们也真心地把她看作是我们的妈妈。

常秀云工作照
涅槃重生
从最初的“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到如今的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多年间,经过人们不懈努力,我们的数量从7只扩大到了全球11000余只(2023年),受危等级由极危降为濒危,被誉为“世界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
由于对我们的保护,陕西秦岭的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都得到了恢复,“朱鹮之乡”洋县更成为鸟类的天堂。无论是与我伴生的好朋友白鹭、苍鹭,还是我的天敌鹰雕、红隼等,在这里都可以自由翱翔。成为“伞护物种”,我也很自豪。为了逐步恢复东亚历史分布地,重现往日盛景,有很多朱鹮同伴在科学家的指引下勇敢地飞向了远方,从秦岭飞向全国甚至海外,去建立新的家园,发展新的种群,创造新的活力。
雪豹
大熊猫
朱鹮
长江江豚
苔藓
首页
©2011-2024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