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候变化,科学家们近期得出了一喜一忧的结果。喜的是,他们将全球气候变暖关键节点到来的时间计算得更清楚了;忧的是,这个节点可能比之前计算的更早到来。
发表在《气候动力学》上的一项研究中,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讲述了一种比过往更加精确预测地球温度的方法。它基于历史数据,大大减少了不确定性。
影响地球表面气候的数学模型非常复杂,天空的、陆地的、海洋的成百上千种因素都存在相互作用,一个变动,全盘皆动。一方面,这对现在的超级计算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人类对各种因素的了解也未必全面,因此预测未来时,仍存在不确定性。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对全球变暖温度预测的范围很广很泛。
例如,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1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使用的大气环流模型(GCM)预测全球升温的幅度在在1.9℃到4.5℃之间,这是个很模糊的范围。
为此,国际社会也很难确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科学界没有共识,就给了反科学人士趁虚而入的空间。气候怀疑论者认为,全球变暖预测是不可靠的。研究人员说,尽管这些批评是没有根据的,但它们强调了预测未来变暖的独立和不同方法的必要性。
和过去不同的是,这次的新方法是基于历史气候数据,而非GCM。这使得气候敏感度及其不确定性可以通过直接观测来估计,而不需要多少假设。
在研究中,研究人员引入了新的标度——气候响应函数(SCRF)模型来预测地球到2100年的温度。据称,和GCM想必,它将预测不确定性减少了大约一半。
在分析结果时,研究人员发现,全球变暖的危险临界值(+1.5摄氏度)很可能在2027年到2042年之间到来,这比GCM估计的时间窗口(从现在到2052年)要窄得多。换句话说,突破临界点的最晚时间被提前了。
这一结果为人类尽快推出扭转气候变化的政策,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否则地球可能迎来大灾难。
首先是人类生存空间被吞噬。今年夏季欧洲迎来持久热浪持续,多国气温突破39摄氏度。这使得阿尔卑斯山最高峰勃朗峰上一块约50万立方米的融冰出现融化崩落风险,周边居民被紧急疏散。专家估计,到2050年阿尔卑斯山冰川或只剩一半。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格陵兰。《自然》杂志8月发布的新研究指出,根据过去40年超过200个大型冰川的变化数据,格陵兰岛的冰盖融化可能已经达到了“临界点”,正处于完全消失的道路上。预计格陵兰冰原的完全融化,可能使海平面上升约7米。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海洋将“吞噬”全球的沿海很多的大城市。
其次,冰川融化后,可能释放一些“妖魔鬼怪”。
2016年8月,俄罗斯北方某地爆发炭疽病疫情,一个12岁男孩死亡。这种炭疽病菌本来在这一地区已经灭绝,后来发现由于北极圈天气变暖,导致埋藏在冰层里、感染了炭疽病的驯鹿尸体暴露出来,释放出炭疽杆菌。
此外,2014年,一组法国和俄国科学家在西伯利亚一块3万年永久冻土层的冰芯里,发现一个大型病毒,长1500纳米,是HIV病毒的10倍大。这是已知最大的病毒。冰层、冻土下是否潜藏着其他对人类有害的物质,谁也不知道。
其三,就算人类扛得住气候变化,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却未必扛得住。挪威科技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警告,大山雀可能在2100年灭绝。
因为它们在春天依靠昆虫幼虫喂养雏鸟,而气温升高会导致这些幼虫孵化的时间比预期的要早,大山雀需要养育幼仔的时候,已经找不到了。
最热文章
人工智能写科幻小说,和作家写科幻小说有什么不一样?
德国概念设计师Paul Siedler的场景创作,宏大气派。
《静音》是一部 Netflix 电影。尽管 Netflix 过去一年在原创电影上的表现并不如预期,但是《静音》仍让人颇为期待
最近,美国最大的经济研究机构——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全美超过一半的诺奖经济学得主都曾是该机构的成员)发布了一份报告,全面分析了 1990 到 2007 年的劳动力市场情况。\n
坏机器人制片公司最新的一部电影名为《霸主》(overlord),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很可能是一部在半遮半掩中秘密制作的科洛弗电影系列。
我们都知道,到处都在重启;我们也知道,如果有钱,啥都能重启。所以,会不会被重启算不上是个问题,只能问什么时候会被重启。自然而然地,世界各地的各种重启现象衍生出了一个有趣的猜猜游戏:哪一部老作品会是下一个接受这种待遇的?\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