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科幻作家杨晚晴的首部个人科幻小说集《归来之人》终于出版了。小说集的名字取其中一篇小说之名,像一位阔别已久的老友,坐在你跟前,不紧不慢地讲述他的峥嵘岁月。
《归来之人》收录了杨晚晴2017年至今创作的十一篇中短篇科幻小说。其中既有人气名篇《麦浪》《爱在地裂天崩时》《归来之人》,也有积淀大成的新作中篇《勿忘我》《驯养人类》,更有先锋冷峻的探索之作《蜂鸟停在忍冬花上》《妈妈,我收集了十颗头骨》等等。
十一篇故事,十一个宇宙,兼具科幻小说的新奇壮丽和纯文学作品的浪漫雅致,将杨晚晴独树一帜的科幻小说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归来之人》的责编是“身经百战”的科幻世界中文编辑哑蝉,这篇文章将带你一起从责编的视角,打开这本充满温情和爱意的《归来之人》、一窥作者的内心世界。
(文/哑蝉)
一部科幻作品里能包含多少爱和温暖?
做这本书之前,我也想不到会收获这么多。
今天想把杨晚晴老师的新书《归来之人:杨晚晴中短篇科幻小说集》推荐给大家。
“世界本就是一场深刻的错觉,
一切的一切,
不过是混沌中的局部秩序,
是完美对称中的无奈破缺,
是物质与能量盲目的运动与转化,
是生命赋予无意义以意义的徒劳努力。
关于《归来之人》封底放什么内容比较好,我也曾犹豫过,后来仔细翻阅了一遍书稿,选出了这段话。
这是杨晚晴的新作《勿忘我》里的一段内容,它很完美,完美地折射出他作为一个科幻作家的创作的一个面向。
从这里,我们得以窥视一星半点他的写作追求,了解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以及我为什么想把这本书推荐所有人——无论你是热爱科幻的忠实幻迷,还是不知科幻为何物的普通读者。
从杨晚晴的小说中提取关键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因为他有着独属于个人的、风格鲜明的文学创作特质,这些特质传递出他的科幻作品的温度。
一个科幻小说作者的作品,科幻的创意和设定永远要放在第一位来审视。杨晚晴的作品背景多设置在近未来世界,专注于人性在技术冲击下的呈现与社会范式的转变。
也许,作者的困境和重生和故事里设定的困境与人物重生是一体两面,审视故事的时刻,作者同样被审视,这也正好昭示“温度”究竟从何而来。
曾经热爱王晋康《拉格朗日墓场》、刘慈欣《三体Ⅲ·死神永生》,以及刘宇昆和罗杰·泽拉兹尼的杨晚晴,2017年回归科幻创作,从籍籍无名到屠榜狂魔,他找到了继续坚持的动力和写作的勇气,这是作者层面的困境与重生,也是点题的“归来之人”。
把视线拉回文本的话,我们会发现,杨晚晴的小说里的科幻设定兼顾技术的硬度和人性的温度。
《爱在地裂天崩时》地震能用精妙算法检测,那创伤记忆能否用技术修复?
《勿忘我》丢失的记忆可以用分子机器重构,那失去的父爱还能在未来的宇宙中再见吗?
《蜂鸟停在忍冬花上》挚爱可以凭借机器里的记忆复活,那人之为人、生而自由到底应该为谁而活呢?
……
杨晚晴的作品,藏在苍凉的虚拟现实困境之下,总还有更深层次感情和人性等待读者发掘。
《麦浪》里海洋夺走了陆地,人们背井离乡,以为这就是乡愁,殊不知等人类告别地球,驶向宇宙,属于人类的真正的乡愁才轰然而至。
到那时候,人们才知道是什么东西塑造了他们。也许有过龃龉和反叛,但终归有温暖的底色支撑起每个故事。由此,我们能感受到杨晚晴藉由一个个绚烂故事传递给我们的、只属于科幻小说的温度。
杨晚晴的小说中总是有很多诗句,有功能性的点题,也有情绪化的表达。
诗句串起写作者、故事主角,甚至还有读者拥有的短暂易逝的碎片化感受,却又凝住那个当下难以用语言描摹的动容,加深了故事的细腻程度——人与人的悲欢不一定相通,每一缕接受和理解都是关于这个故事的私人化记忆。
而他的文本语言饱含的诗意则是另一个维度的文学性。熟悉杨晚晴创作经历的人应该都知道,他曾经暂别科幻,投身于纯文学写作。
这段经历带给他的影响就是,他能“从平淡的叙事中淬炼力量感”。举个例子感受一下,这是《玩偶之家》里少女安妮被迫与自己的共生机械体泰迪分开的片段,写的非常平静温和,但深流静水之下,无法被掩饰的暗涌情绪。
我很感激他能够顾及我的感受,西格是在我关闭之后向你提出建议的。你在黑暗中聆听他带有薄荷味儿的声音,那声音温柔,藏着锐利的刀锋和麻药。
“安妮,为了我们,你和泰迪……能暂时分开吗?”
声音过境之后,他抓起你的手,他的手温暖,有厚厚的肉垫。
……你答应了。
在我被重新启动之后,我立刻就察觉到你心中的冲撞,以及冲撞带来的疼痛。
于是我认为自己必须走了。
同时,让我觉得矛盾但共通的特质之一是杨晚晴对科幻的一些先锋表达。不是试图走出科幻的框架范畴,而是无法用现有的风格和主题来简单地定义和分类。
这种诗意的表达和对先锋的追求,在本书其中一篇新作《妈妈,我收集了十颗头骨》里达到巅峰。这是我本人最喜欢的一篇,它在我们编辑室内部投票中也获得最高票。
这篇小说有强烈的作者自我意识,它气质独特,意蕴丰富,极其冷峻。它讲述了一种外星蛾人圈养人类小孩,从他们童真的语言中学习诗,等到他们直面冷酷现实、从小孩变成大人、失去浪漫的童真诗意之后,他们也迎来了终结。这样总结,其实把小说的诗意都丢失了,小说的美一定要通过阅读从中获得。
摘录一点其中的诗句:
“妈妈,我收集了十颗头骨
十颗头骨,十颗中空的珍珠
一又三分之二个省略号
它们美丽而无用
让我不知如何是好,干脆
用五十岁的童年,我把它们
串在一起,挂在
时间的脖子上
听头骨用刹那的音节
谈论永恒
诚然,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美”是他小说的叙事动力,“爱”是他小说的母题。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在贯彻这一追求。
可能对很多人来说,追求美和爱是又大又空的,进而怀疑作者的真诚度。宏大不是一定曲高和寡,壮丽也不是绝对遥不可及。美和爱在杨晚晴的小说中,都落到细微处。追求爱和美,总与描摹现实、相信真实环环相扣。
在我早期最珍爱的作品《玩偶之家》中,美是毁灭又拯救了一个家庭的亲情;
在我第一篇刊登在科幻世界上的作品《爱在地裂天崩时》中,美是少年的心魔与成年的救赎;
在《麦浪》中,美是食物与故乡;
在《墓志铭》中,美是对生的眷恋;
而在《勿忘我》中,美是记忆和宇宙……
福柯说,人们通过定义他人的疯狂来标榜自己的理性。如果人人的理性都从此得来,是不是意味着,这个世界原本就是疯狂的?这本集子里有非常独特的一篇《汉尼拔与斯宾诺莎》,疯狂和毁灭是表,善和真是里。如何凸显爱呢?用黑暗去衬托它。也许这样的故事,就是“完美对称中的无奈破缺”。
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审美追求看作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表现,这种文学作品“再现”的是“内心的真实”,这正与作者的自述不谋而合。
或许,我们这个世界呼唤天才,呼唤真诚和勇敢的创作者,呼唤内心表现的真实,其实也是要求我们回到直觉的艺术世界去,“爱”与“美”恰如其分地正是其题中之义。
祝愿杨晚晴早日跋涉向科幻的彼方,紧握纷繁世界背后的真相。
本书选入了十一篇高质量的作品,完全能代表杨晚晴这一阶段的创作水平。作为责编负责任地一句话推荐——这大概是一本会让你有更多理由热爱这个世界的科幻小说。如我大张旗鼓印在腰条的作者原话:“我希望我的小说会让你更加热爱这个世界。”
他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份勇气,即使现在没有达成,未来,总能实现。
最热文章
【榕哥烙科】第537期:进化的速溶咖啡,如何越来越醇?
“瓷韵中秋,科技添彩”——2024年中国科技馆陶瓷主题中秋专场活动
守时大神——空间冷原子钟
《爆款好人》:网红是如何吸引眼球的?
【榕哥烙科】第541期:想要一口好牙,只靠刷牙可不行
中国科学技术馆2024年体验官招募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