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馆窥天下

【馆窥天下】第43期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艺术视角看瘟疫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在人类发展史上,悲惨的瘟疫灾难是人类无法逃避和忽视的伤痛记忆。几个世纪以来,艺术家们一直通过自己的方式描绘健康与疾病,帮助我们加深对治愈和死亡的理解。

  为了展示疾病对人类社会的冲击,2019年11月2日-2020年2月2日,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推出了展览——“健康状态:视觉之下的疾病与治愈”(图1)。该展览展出了80多件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从古代到现在,包括绘画、素描、印刷品、雕塑、照片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共同阐明了艺术在塑造我们对疾病和治愈的感知和体验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瘟疫

图1. “健康状态:视觉之下的疾病与治愈”展览现场

  展览分为四个主题:“面对传染”、“精神状态”、“护理世界”和“生育叙述”。整个展览以带有挑衅性的跨文化比较视角,不仅展开了广泛探讨,还涉及到特定历史事件,如黑死病和艾滋病危机等。这些精选的艺术作品以文献、隐喻、幻想、抗议、祈祷和证言等多种形式,审视了流行病和传染病带来的社会焦虑,对精神疾病做出反应,展示了与分娩相关的希望和危险,并探讨了护理的复杂性。

  在“面对传染”主题中,两个主要的关注点是黑死病和艾滋病,也涉及到梅毒、霍乱和伤寒等其他疾病。意大利艺术家卡罗·科波拉的油画作品——《1656年的瘟疫》(图2),记录了那不勒斯瘟疫爆发时的场景。荒野上堆叠着数不胜数的尸体,人们只能将尸体草草包裹拖出去掩埋,对瘟疫一无所知的婴儿还试图从死去的母亲的乳房中吮吸乳汁。充满死亡气息的场景中,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那种绝望和痛心。展览用震撼人心的作品讲述个人与疾病的故事,传达在疾病控制下的强烈情绪。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瘟疫

图2. 意大利艺术家卡罗·科波拉的画作《1656年的瘟疫》

  石版套麻胶版画《新兴传染病》(图3)则以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描绘传染病面前生死转换的悲戚瞬间。患有艾滋病和丙型肝炎的病人不得不共处一室,没有任何隔离措施,丙肝病人面色发黄,似乎有什么不适。他们旁边就是被简单包裹的尸体,亲属跪在旁边,悲伤的情绪溢于言表。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墙上张贴了空气传播的预防措施--戴口罩,然而在肺结核病区,病人咳嗽时口中喷出的飞沫肆无忌惮地传播,毫无任何防护措施的健康人却不以为意。在传染病面前,生与死的距离并不遥远,这种疫病带来的痛苦和人们的轻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发人深省。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瘟疫

图3. 埃里克·艾弗里的作品《新兴传染病》

  随着医学人文学科在学术领域的不断发展,博物馆与普林斯顿大学的不同学科和项目合作,传染病、文学、医学、心理学和创意写作等领域的专家也以墙上短文的形式参与进来,与展览中这80多件从古至今的艺术作品相呼应,为公众理解展览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和入口。

  此次展览还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公共项目,来进一步探讨艺术家应对疾病以及探索护理复杂性的方式。以展览主题为依托,来自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实践艺术家将通过研讨会的方式讨论如何处理疾病的艺术作品;策展人维罗妮卡·怀特的讲座阐述了艺术在塑造我们对疾病与康复的认知和体验中所扮演的角色;普林斯顿室内音乐协会举办了一场音乐会,探索音乐与医学的多方面交叉,从对18世纪外科手术的音乐模仿,到临床音乐治疗中使用的当代作品,不一而足;此外还开展了艺术社区活动,纪念世界艾滋病日30周年。

  艺术家是时代的记录者,是社会的反思者,他们提供了在宏大叙事中的不同见解。记住创伤是为了避免历史重演,从艺术的视角看瘟疫,我们不仅感受到曾经瘟疫笼罩下的恐怖气氛中那穿越时间与空间的不寒而栗,也在这些弥漫着哀伤气息的艺术作品中直面痛苦,深刻反思,从而尽快走出灾难的阴影。

(作者:高梦玮 中国科技馆展览教育中心讲师)

(栏目主持人:齐欣,编辑:刘巍)

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瘟疫

(本文转载自:《科普时报》2020年5月15日(第8版)“馆窥天下”栏目)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邱馨婵]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00617_1029275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