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1125_895883_taonews.html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开博时间:2017-03-22 17:15:00

特别策划、询诊热线、名医谈病、专家评药、选药指南、专家门诊、医药新知、养生之道

文章数
分享到:

女子心慌胸闷,“逛医”5年才知是心身障碍

2018-11-25 21:26:00

  在他很多综合性大医院,常遇到这样一类人:们不断“逛”医院,看不同的医院、不同的专科、不同的医生,查来查去身体各项指标正常,但最终问题却出在心理方面,进行有效治疗后逐步康复。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东方心身医学论坛上,专家指出,这其实是存在于综合大医院的一种较为普遍的“逛医行为”,如果对这类患者不及时识别及处理,患者便有可能走向换医生、换科室、换检查、换药物或换医院的“逛医”之路……

  女子心慌胸闷,“逛医”5年终真相大白5年前,42岁的刘女士莫名出现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去了当地医院就诊没有查出任何疾病。从此走上“逛医”路,奔波到北京、上海、广州等知名医院,做过各种检查,去过各大医院各个科室,看了一位又一位的专家,可是症状却愈发严重,在国内一家大医院检查认为是心肌病。从此,刘女士整天躺在家里,浑身乏力,一蹶不振。

  经人介绍,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爱勤教授会诊了刘女士,确诊其为与心理应激、急性焦虑明确相关的应激性心肌病。原来,刘女士发病前经历过至亲离去的重大家庭变故,这让她非常痛苦。心理生理应激,促发急性可逆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由悲生痛,慢慢出现了躯体化症状,但在求诊中刘女士从未主动诉说过这些心理压力和情绪症状。经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治疗、药物综合治疗,目前刘女士心身障碍完全康复。

  心身疾病,近年来呈现“三高两低”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人们罹患各种心身疾病的几率越来越大,心身疾病已经成为全球性高发疾病,尤其在综合医院就诊的患者,一半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年来临床上心身疾病呈现“三高两低”趋势:三高即“高发病率”“高自杀率”及“高复发率”,两低即“低识别率”和“低治愈率”。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指出,到综合医院就诊的患者中只有38%的人是单纯的躯体疾病,剩余62%的人都是心身疾病。大多数患者有躯体疾病都是前往神经内科、消化科、呼吸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等科室就诊,而非心理咨询门诊、精神心理科和心身医学科。

  避免反复“逛医”,做做这些改变据介绍,几乎90%的“逛医”行为都出现在大医院。据不完全统计,在综合大医院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及心血管内科,“逛医”行为的患者分别占该科就诊人数的60%、40%和30%。

  研究证明,心身疾病大多数都和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很多疾病看似是躯体不适,其实是心理因素引起的。比如神经官能症、情绪性心率失常、肠易激综合征……这些疾病的患者往往是反复“逛医”的“主力军”。生活或工作压力、家庭变故等都可能导致内心的矛盾冲突,进而引起身体的异常反应;反之,长期的躯体疾病困扰也会引起焦虑、担心等不良心理状态,加上羞于承认自己有心理或精神问题等传统观念束缚,进而出现“逛医”行为。

  袁勇贵主任指出,要避免反复“逛医”,普及心身健康知识、推广心身医学、提高医务工作者早期识别心身疾病及有效沟通能力刻不容缓。广大医务人员要改变传统的生物学模式,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要提高基层医院及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生识别心身疾病的专业技能,必要时帮助患者及时转诊。

本文来自《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上一篇:心理学家建议我们少拍照
下一篇:你觉得失眠了?可能是假的!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