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41231_324645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家庭医生》创刊于1983年,由中山大学主办,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健康科普类读物,始终以“科学普及、健康教育”为宗旨,从1986年至今,连续30年月发行量超过百万,在民众和行业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巨大的影响力。除主刊《家庭医生》外,我们还出版发行《家庭药师》《健康养生》、健康科普类丛书及漫画。

文章数
分享到:

空难频频,你“恐飞”吗

2014-12-31 14:25:43

30276

作者:封林

有人说,每年全球空难的人数远不及车祸,可为什么人们不惧坐车,却不敢坐飞机

今年7月,在MH370失联仅仅4个月之后,马航的另一架飞机MH17在乌克兰被击落,298人遇难。

大家尚在感叹怎么又是马航,话音未落,一周之内,台湾GE222以及阿尔及利亚AH5017又接连出事。

而在不幸的是,前几天(1228日早晨617分),同属马来西亚的亚洲航空公司从印度尼西亚泗水飞往新加坡的客机QZ8501失联,至发稿为止依然下落不明。

对马航的不安,转化为一种更广泛的恐飞情绪。少数严重者,真的患上恐飞症;另外一些人只是取消某些危险航线的行程;更多的人,也许仅仅是情绪比往常稍微敏感、忧虑一点,但依然登上飞机;还有一些人会认为,这纯属偶然,丝毫不受影响。

在这些或多或少的忧虑后面,有一位熟悉的朋友”——恐惧。

 

摔下楼梯的风险不亚于空难

心理学上,对健康有一个重要的评判准则,叫主客观一致性,通俗地说,就是客观刺激与你的主观反应是否匹配。比如,你见到一条蛇,感到恐惧,这就是相符的;但如果你见到一只小猫、一个洋娃娃,也吓得不行,这个反应就是不匹配的,这种恐惧被视为——有问题的。

这背后的逻辑是:事物应该有一个理性的反应,如果人的反应与之相差过大,就有问题。

这个健康标准,乍一看有道理;但如果细究,你会发现这标准也不能较真——“健康的人偏离理性的情况,实在不计其数。

心理学家发现,我们有一种风险觉知偏差现象,就是:很容易在评估某些事情的风险时,出现错误判断。

空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近些年来,每年全球空难死亡的人数,维持在几百到一千多这个水平;而单美国一个国家,一年睡觉从床上掉下摔死将近六百人,从楼梯摔倒致死的一千多人。光从理性角度讲,睡觉、下楼梯的风险可能不亚于飞机,但我们的主观体验,显然并非如此。

再比如说,短时间内的5起空难,唤起了人们对飞行安全的强烈忧虑,新浪微博上搜索不敢坐飞机,结果多达二百多万条。而仅中国,平均每天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就将近二百人,相当于每天都掉一架飞机——但我们还是会放心大胆地开车、坐公交。

 

理性、情感,大脑的双重反应系统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脱离理性的偏差呢?

答案在于,经常以理性自居的人,并不是纯理性的动物;我们的体内,藏着两套反应系统。

看看大脑的结构,就会理解这一点。人的大脑靠内的部分,属于旧脑,它是进化过程中古老的部分,与动物很接近;而外层发达的大脑皮层,则是后期进化而来的新脑,它也是人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所在。我们的语言、符号、逻辑推理等理性功能,都与大脑皮层密切相关。

这种结构,决定了我们面对外在刺激时,会有两套反应系统在协同工作:原始的、接近动物反应的感性系统,以及思辨的理性系统。

这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掉飞机显得更可怕——它引发的感性联想,脱离了我们熟悉的、脚踏实地的世界;一旦发生危险,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出事就完了!它唤起的感性体验,远比汽车、下楼梯要恐怖得多。所以,尽管飞机出事的概率很低,它却更能够激活大脑里的感性系统,进而影响理智的判断。

现代医学透过脑成像技术,也证实了这一点——健康状态下,司职理性与感性的脑区会处在和谐状态;而恐惧状态下,感性脑区会过分激活,而理性脑区则处于紊乱、失调的状态。

 

如何应对恐飞症

1.信息隔离

减少当事人对灾难信息画面的接触、关注,减少感性系统被刺激、激活的外在条件;

2.学习呼吸放松技术

让情绪平复下来。这是在踩生理制动器,通过降低生理反应强度,削弱感性系统的活跃水平;

3.及时传播科学、理性的信息

这会提高人的理性功能,增强对恐惧情绪的调节能力。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上一篇:长期饱食很伤身
下一篇:补钙要趁早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