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60417_324714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家庭医生》创刊于1983年,由中山大学主办,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健康科普类读物,始终以“科学普及、健康教育”为宗旨,从1986年至今,连续30年月发行量超过百万,在民众和行业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巨大的影响力。除主刊《家庭医生》外,我们还出版发行《家庭药师》《健康养生》、健康科普类丛书及漫画。

文章数
分享到:

别拿孩子“补偿”你的人生

2016-04-17 23:54:04
38533

作者:周礼

自己不曾得到的东西,拼命给孩子;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转嫁给孩子……作为父母,把补偿心理渗透到家庭教育中,会得不偿失。

溺爱孩子是许多家长的通病,但很少人会意识到,这实际上是补偿心理在作祟。

有的家长小时候受到父母忽视,或是吃不饱、穿不暖、没学上,这种痛苦经历会深深地刻在脑海里。以至于有了孩子后,便拼命地给予孩子自己曾经得不到的东西,或是避免孩子走自己走过的老路。

补偿心理在家庭教育中十分常见。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怕孩子受委屈。

有的家长小时候没过上好日子,于是尽量满足孩子,处处迁就孩子,力图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以此补偿自己儿时受过的苦难。

二是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转嫁给孩子。

有的家长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便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管孩子愿不愿意,也不管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特长,总是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比如,有一位妈妈十分热爱舞蹈,但由于年少时腿伤了,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有了孩子后,她仿佛又看到了希望,从小就将孩子送到了舞蹈班学习。而实际上,孩子喜欢的却是画画,强行硬上自然让孩子苦不堪言。

三是没时间陪孩子,想用物质加以补偿,以达到内心的平衡。

有的家长工作特别忙,经常早出晚归,连吃饭都没时间陪孩子。家长自知亏欠孩子,便想从其他方面进行补偿,以减轻内心的愧疚。

四是怜悯孩子。

有的家长因为孩子有某方面的缺陷,于是给予孩子特别照顾,从不让他干家务活,即便孩子犯了错,也从不批评他。

补偿心理是一种让人不易察觉的行为,很多时候,即使家长这样做了,也丝毫意识不到,或认为并无不对。而事实上,补偿心理十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尤其是过度补偿,对孩子更是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补偿心理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低能。如果家长因为小时候受过苦,就不让孩子插手任何事,这无异于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孩子什么也不会做,也不懂得承担责任,更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他们就像蚊虫一样,只知道吸别人的血。

其次,物质补偿无法代替精神需求。即便家长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全给孩子,也无法满足他们对父母爱的渴望。与其拿东西补偿孩子,不如多抽时间陪伴孩子,让他们的回忆里有爸爸妈妈参与的痕迹。

再次,替孩子规划人生,容易埋没孩子的真正才能。家长感兴趣的,孩子不一定感兴趣,家长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往往事与愿违,不但不会取得什么成果,反而会激起孩子的不满,令亲子关系不可调和。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会压抑孩子的个性,阻碍孩子的发展。

因此,作为父母,千万不要把补偿心理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否则会得不偿失。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上一篇:产后补血王道——吃肉!
下一篇:果酸换肤,又爱又恨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