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说茶
2017-04-01 18:05:00作者:王 藐
与其不甚显著的食疗功效相比,茶叶的保健效果恐怕更多在于心理,讲究“以茶清心”,顺乎自然,重在意境。
人们有时候会用节气来划分食物的品相,和节气挂名的茶叶,尤以明前茶(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更为出名,但事实上,明前茶的矜贵,除了芽叶本身的细嫩以外,和其产量也有很大的关系。物以稀为贵,清明之前茶叶产量很低,价高也是自然。
但到了谷雨,就真正到了茶叶的季节了。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采茶的时节:“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是采制春茶的佳期。
中国人喜欢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然位列末席,但也足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可小觑。但作为茶叶宗主国的中国,究竟是从何时开始饮茶的呢?至少目前的资料来看,是汉代之后的事了。
据可考的资料,汉代之前并没有“茶”这个字,倒有与之相似的另一个字——“荼”,泛指一些苦味的野生植物,也包括如今我们所说的茶。
至于后来为什么只有“茶”从“荼”中独立出来,恐怕是因为有人发现了茶的独特食疗功效。比如“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再比如有人发现巴蜀地区“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而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人们慢慢发现茶叶既止渴又清神,既消食又利便,其地位自然也就慢慢高了起来。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茶对于人体确实有一定的生理作用,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鞣酸等,自有其各自功效,虽谈不上药效卓越,但适当饮饮也并不坏。
但与其生理作用相比,私以为,茶所具有的保健意义更多在于心理。
那是一种以茶文化为基础的修身养性之道。起源于魏晋时期风流名士的以茶遣兴,以茶会友;至唐代陆羽著《茶经》,将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堪称“以茶清心”;再到宋代,文人雅士兴斗茶之乐,各自携带茶与水,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
可惜流传至今,繁盛一时的茶文化所剩无几。倒还有福建和广东潮州一带保留功夫茶,除了讲究茶品本身以外,还讲究与之相适的环境、用水、火候、茶具以及冲泡技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来修身。顺乎自然,重在意境。
而在“番民以茶为生”的巴蜀之地,自动杀青机和揉捻机发明之前,我小时候见人炒茶,是支一口大锅,烧到略红,洒入茶叶,徒手翻炒。由于白天通常要采茶晒青,这项工作只有晚上做。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夜深人静之时,山中一位茶人徒手炒青,也不多话。想来,这也可以算得上制茶者的另一种修身之道。(编辑:吕妍)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号,获取更多健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