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200918_1034405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家庭医生》创刊于1983年,由中山大学主办,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健康科普类读物,始终以“科学普及、健康教育”为宗旨,从1986年至今,连续30年月发行量超过百万,在民众和行业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巨大的影响力。除主刊《家庭医生》外,我们还出版发行《家庭药师》《健康养生》、健康科普类丛书及漫画。

文章数
分享到:

深圳男子玩水后死亡,脑子被“吃”了!现实版恐怖片

2020-09-18 14:21:00

  你知道“食脑虫”吗?

  入侵大脑后,脑子都被“吃掉”那种!

  这不是恐怖电影,而是真实事件。

  最近, 美国佛罗里达州卫生部对外发出警告称,该州确诊了一例“食脑虫”病例。

  非常罕见,但我国也有!

  更可怕的是,据美国数据,一旦感染了“食脑虫”,死亡率高达97%。

  爱玩水的人注意了!

  现实版的恐怖片,活活折磨死……

  有没有想过,你看的惊悚悬疑片,有一天会在现实中成真。

  美剧《豪斯医生》有一集讲到,一个病人受伤后精神失常,继而失明、严重头疼、呕吐,全身疼痛,多个身体系统瘫痪,被活活折磨死去,医生却怎么也找不到病因。

  几番检验患者所用水源、食物,终于找出真相:死者所用水源被污染了,含有大量寄生虫——福氏纳格里阿米巴虫。

  这种虫子俗称“食脑虫”,是一种寄生虫,主要的人体寄生场所,就是大脑。

  入侵人体后,它会引起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致人死亡。而且,这个过程非常痛苦——

  最开始,侵害嗅神经,然后入侵大脑,迅速繁殖,沿着脑膜播散。这种虫子还会分泌特殊的酶,不断破坏脑细胞。

  患者最初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如咽痛、鼻塞、流涕等,其后,体温增高,头痛欲裂、颈痛,伴呕吐,进而抽搐、昏迷、呼吸衰竭。

  一步步被折磨致死。

  简直是现实版的恐怖片!

  病死率高达97%,我国病例无一幸存!

  “食脑虫”感染,死亡率高得吓人。

  自从1965年澳大利亚医生首次报道“食脑虫”引发疾病以来,世界范围内约200多个感染病例中,存活下来的不到10例。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从1962年到2018年,美国至少有145例确诊病例,但只有4名幸存者,病死率超97%。

  而我国,自上世纪70年代报告第一起病例以来,正式报告的不到10个病例中,没有一例幸存。

  悲剧一次次上演。

  由于该病非常罕见,加之首发症状类似流感,很多医生都难以鉴别,感染者常常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据文献报道,2016年,美国有一位12岁女孩感染“食脑虫”后,医生及时检查其脑脊液,迅速确诊并用药治疗,才终于把女孩救回来。

 

  大部分感染病例,都与水有关

  7~9月是最易被“食脑虫”感染的时节。

  因为“食脑虫”喜欢25摄氏度以上的温水环境,在约42摄氏度时繁殖力最旺盛。所以,温泉也不安全。

  它入侵的途径简单粗暴:通过你的鼻腔进入大脑。

  2019年,美国德州,年仅10岁的莉莉,在家附近一条河里游泳,一周后出现头疼、高烧,甚至陷入昏迷。

  医生最后发现,她感染了“食脑虫”,但已经挽救不了她的生命。

  同样是去年,7月上旬,美国北卡罗来纳州59岁的埃迪·格雷在人工湖游泳时,也感染了食脑虫。短短十天后,病情恶化去世。

  喷泉、游泳池、自来水管,都可能有“食脑虫”

  这么危险,不碰脏水不就可以了吗?

  不,有些水看着不脏,实际上不知有多少“食脑虫”在其中。

  “食脑虫”分布广,国内南北各地都有报告过病例。

  我国1978年在河南驻马店地区发现第一例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此后,北京、台湾、深圳、河南、海南、河北等地都有该病例的报告。

  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2016年8月,何先生带着两个孩子,在深圳一处景区玩水,随后病重入院。当医生诊断出是食脑虫感染时,何先生已经病危。十多天后,不治身亡。

  这个病例,让人毛骨悚然:“食脑虫”,就在我们身边。

  它不仅存在于野外水域,就连景区里的喷泉、保养不当的游泳池、农庄里的小池塘,甚至是被晒热的家用水管、雨水里都可能有它的身影。

  多一点预防知识,也是极好的事

  1.避免在不干净的水塘、河流、湖泊等地方游泳、洗脸;

  2.在淡水湖游泳时,鼻子不要探入水中,潜水要用鼻夹;不要挖掘或搅动沉积物,以免“食脑虫”扩散到水中;

  3. 选择定时消毒的游泳馆,一般用漂白水消毒即可杀死“食脑虫”;

  4.使用洗鼻壶冲洗鼻窦时,要用煮沸过的或无菌的水;

  5.水管长期没用,使用前,先让水流一会儿,尤其是要洗澡、洗脸时。(编辑:李秋艳)

  本内容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凡以转载、转摘、复制、翻译等方式使用该作品者,须征得本司同意。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

上一篇:天天喝“富氢水”,能变美?纯粹是智商税
下一篇:孩子走路总喊累喊疼,可能是扁平足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