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家庭医生》创刊于1983年,由中山大学主办,是一本面向大众的健康科普类读物,始终以“科学普及、健康教育”为宗旨,从1986年至今,连续30年月发行量超过百万,在民众和行业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巨大的影响力。

文章数
分享到:

“糖友”手脚麻,怎么回事

2022-05-22 15:34:00

  不少“老糖友”,都会莫名其妙地感到手脚麻。

  仿佛戴着手套、穿着袜子一样,触摸到各种东西时,像被针刺一样,甚至很疼,换季时多发且加重,让人痛苦不堪。

  这是怎么了?

  “这是由于糖尿病引起周围神经和微血管病变所致。”杨川教授说。

  他告诉记者,病史超过3年的“糖友”,三成以上都会这样;病史10年以上的,更是高达四至五成。

  长期“泡糖水”,神经、微血管被破坏

  “糖友”为何会这样?

  杨川教授介绍,“糖友”整个人长期泡在“糖水”里,其周围神经和微血管的结构会因此受到破坏,无法正常营养组织器官、传导感觉,就会出现麻木、疼痛。

  全身都有周围神经和微血管,为什么偏偏是手脚麻?

  “手脚的皮肤里,周围神经和微血管尤其丰富,所以这种情况比较多见。”杨川教授说。

  除了手脚麻,也有很多“糖友”会表现为以下症状——

  ▲脸上、身上无故疼痛,严重的连穿衣服都难以忍受。

  ▲感觉钝化,冷暖不自知。杨教授就遇到一个“糖友”,因为感觉迟钝,冬天照暖灯的时候,竟将皮肤烧焦了。

  ▲身上一块皮肤,无缘无故不断流汗。

  ▲小腿经常抽筋,却误以为是缺钙。

  杨川教授提醒,“糖友”出现上述症状,要尽快去看医生。

  如果确诊为周围神经和微血管病变,要马上治疗,否则,可能发展为糖尿病足。

  在临床上,杨川教授看到,不少患者未能及时察觉病情,出现糖尿病足后,去看医生才知道。

糖友神经和微血管容易破坏,血糖控制不好容易病变

  血糖控制不好,更容易出现

  血糖控制得不好,或病史长的“糖友”,更容易出现上述病变。

  记者就曾看到过一位“糖友”,得了三年糖尿病,却没有认真治疗,等到手脚发麻、发凉还刺痛,才想起去检查,测出空腹血糖竟然达25毫摩尔/升(正常为低于6.1毫摩尔/升)。

  有患者不解:我的血糖一直控制得不错,为什么也出现这种情况?

  大多是因为他们的神经、血管生来更加敏感,或还存在其他高危因素,例如吸烟、高血压等。

  为何吃药不管用?可能没吃对

  对于“糖友”的周围神经和微血管病变,医生最常开甲钴胺。

  它的主要作用是营养神经,可以帮助修复受损的周围神经,从而改善不适。一般来说,控制好血糖,再规范治疗2~3个月,症状就会有所改善。

  “及时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想要逆转则很难。”杨川教授说。

  但也有一些患者会出现,吃了很久的甲钴胺,却没什么好转。

  杨川教授指出,“糖友”服用甲钴胺后效果不佳,多见三个原因。

  一是患者不仅存在周围神经病变,还存在微血管病变。

  甲钴胺只能改善前者,还需要搭配使用扩血管、抗血小板的药物,改善微血管循环,效果才好。

  二是患者除了糖尿病,还有烟酒、高血压、高血脂等情况。

  要同时控制好血压、血脂,戒烟戒酒,症状才会有明显改善。

  三是用药剂量不够。

  很多社区医院,不具备做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外周血管彩超或造影等检查。

  这让“糖友”的病情无法得到准确的评估,医生无法依据具体情况,给出最有效的药物剂量。

  如果服药后效果不佳,建议去看糖尿病专科医生,找出原因,再针对性地调整治疗方案。

切记要防糖尿病足,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切记!要防糖尿病足

  确诊后,除了积极治疗,还要特别注意护肤,尽量避免身上出现伤口。

  尤其是双脚,离心脏远,本身血供就更少,再加上如果穿了不合适的鞋子走路,更加容易受伤。

  “糖友”皮肤愈合能力比常人差,受伤后愈合慢,且容易感染。脚上若出现伤口,一旦感染、溃疡,可能会变成糖尿病足,严重时会致残、致死。

  生活中,注意6点

  √每天温水洗脚,不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洗完用干净柔软的毛巾擦干,注意吸干趾缝中的水;天气干燥时,在足跟涂抹保湿霜防皲裂;

  √适时修剪、磨钝趾甲,以免“误伤”;鸡眼、老茧或足癣,要去医院处理;

  √做好足部保暖,但不要用热水袋、烤灯、明火取暖,以防烫伤;

  √不赤脚走路,户外活动不穿凉鞋等,选择舒适、柔软、透气的鞋袜,预防外伤;

  √每天检查双脚有无肿胀、破损,皮肤有无颜色发白的情况,若有要尽快就医;

  √至少每半年,到医院进行一次专业的下肢及双足检查。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

上一篇:立夏养心脾,吃点酸和苦
下一篇:熏熏洗洗,缓解孕期“过敏鼻”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