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20229_323083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心理与健康》

《心理与健康》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帮你了解心理知识,浏览心理世界,拨开心理迷雾,树立心理淤积,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文章数
分享到:

礼物:困扰咨询双方的难题

2012-02-29 10:36:59

 

笔者在进行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伦理的培训中,在给学生进行督导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心理治疗师(咨询师)、正在实习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报告来访者送礼的事例,这是让治疗师常常感到难以处理的情境。

 

案例1某心理治疗师帮助了一个孩子,使其能够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结束治疗后的一天,孩子的妈妈带着孩子给治疗师送来了一盒名牌化妆品。治疗师不肯收,解释说:“帮助孩子是自己的工作,是应该做的,心理治疗师的工作有规定,不能接受来访者的礼物。”孩子见状,伤心地哭了。这位治疗师该如何化解尴尬的局面?

 

案例2某来访者结束了在一家心理咨询中心的长程心理治疗。最后一次面谈时,他带来了自己为治疗师精心选择的一束鲜花。治疗师可以接受吗?

 

案例3某初中生在其父亲突然去世之后表现出种种情绪异常,在不同医院求治,均不见起色。后来其母托人找到某心理治疗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该初中生的情况大有好转。其母对心理治疗师感激有加,多次送去贵重礼物,都被拒绝。她感觉一定要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这里面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

 

案例4某经商人士,在事业上颇为成功,但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却始终摸不着门道。经过心理治疗师的帮助,孩子的情况大有好转,父亲向心理治疗师表示,一定要重金酬谢。治疗师向他说明了心理治疗行业的伦理规范,拒绝了他的好意。但这位父亲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呢?

 

政策未明确,操作出难题

上面的事例,仅仅是来访者和心理治疗师(咨询师)之间送礼的无数事件中的几例。如同医生有医学伦理的规范一样,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也有其职业的伦理规范。接受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员都会了解到,国际发达国家对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从业人员均有职业伦理要求,违反职业伦理,会受到专业协会的处罚,严重者会被停止执业资格,不能再从事心理咨询或治疗工作。中国在这个方面起步较晚,在2007年,中国心理学会才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

不过,这一守则中并没有对心理治疗师(咨询师)是否可以接受来访者的礼物进行明确的规定,但提出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应依照当地政府要求或本单位的规定恰当收取专业服务的费用”,不允许心理治疗师“以收受实物、获得劳务服务或其他方式作为其专业服务的回报,因为它们有引起冲突、剥削、破坏专业关系等潜在的危险”。

尽管伦理守则没有明确的规定,绝大部分心理治疗师(咨询师)都知道并且也在努力恪守着不收礼的专业立场,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具有崇尚人际关系文化的国家,亲属、朋友,乃至同事之间常常会相互送礼,以表情谊。何况心理治疗具有特殊的意义,送礼便成为心理治疗师(咨询师)常见的一种现象。我们的一项初步调查发现,在39个专业人员中,35.9%的人遇到过来访者送礼的情况。

来访者与治疗师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有时,送礼让双方都很愉快,但多数时间,治疗师感觉无论是否接受礼物,都会很难受。

治疗伊始,礼物先到,此时送礼的可能是来访者本人,也可能是来访者的家属,比如其父母亲。治疗开始就送礼物,来访者本人或其亲属的本意,可能是希望得到特别的关照,希望得到更好的服务,或者希望被治疗师记住。

治疗过程中,来访者也可能会送礼给治疗师。此时的礼物可能传递着感谢之意,但更多时间里,治疗师会考虑礼物的心理含义,比如来访者送礼是否与其人格特点有关,是否有特别的意义,礼物会对治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等。

治疗结束后,来访者或其家属也可能送给治疗师礼物,这通常包含着内心的感谢之意,以礼物传递感激;当然,也常常包括希望被治疗师记住的含义。

事实上,一个合格的心理治疗师,无论面对哪个来访者,无论来访者对自己的态度如何,都会根据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认真做好治疗工作。如果收了来访者的礼,特别是贵重礼物,反而会有心理负担。

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本身就是治疗工具。一些学派要求治疗师保持中立的态度和立场,如果和来访者建立了特殊关系,必然会影响治疗师的态度,这样送礼和收礼就成为对治疗有影响的因素。如果治疗师没有和来访者讨论礼物的意义,这可能对治疗及双方的治疗关系造成不利的影响。

在是否收礼方面,治疗师常常面临两难境地。收礼物,会使治疗师内心不安,因为自己从个人道德良心层面不能接受,从心理治疗职业层面则有违伦理。而拒绝收礼,可能会使治疗师同样面临着内心的冲突:拒绝不了来访者或家属充满诚意的目光和请求,对方甚至会因此流泪。治疗师会有双重担心——拒绝收礼可能会破坏业已建立的良好的治疗关系;而收了礼物,又可能因礼物的重压而影响专业判断和治疗关系。

 

治疗师:综合考虑后再作决定

但对来访者而言,可能并不清楚治疗师的内心矛盾,来访者会从一般人情世故的角度,解读治疗师的态度,认为治疗师可能对礼物是什么很在意,或者认为治疗师是半推半就,最后得出结论:礼物还是应该送,而且应该送好礼。

中国人送礼常常讲究出手不凡,往往害怕礼物不够贵重,害怕别人说小气。而中国人在收到外国人送的礼物时,常常认为外国人很小气,因为对方送来的通常不是什么贵重的物品。这不仅仅有文化差异在内,而是有制度的限制。在国外的一些企业中,业务往来涉及的礼品,其价位是有明文限制的,比如在某些发达国家,无论企业多大,即使是大型跨国公司,送礼的价格也不允许超过50美元,过多则有行贿受贿的嫌疑。

在心理治疗和咨询领域,也有专业人士提出:可以接受的礼物价值应以不超过50元为准。当然,不同的心理治疗师,对此有不同看法。普遍的观点是:不能仅仅以礼物的价值来决定可否接受,而需要根据礼物的性质、送礼的时间和来访者本身的情况综合决定。

我们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是治疗工作完成,在治疗结束时,来访者出于感谢送给治疗师礼物,治疗师的接受意愿是最高的。不过此时也要区分来访者或其家属送的是什么礼物。如果属于专门购买的贵重礼品,治疗师还是会拒绝接受的。相比而言,治疗师接受程度高的是那些来访者自己动手制作的纪念品,一个小的照片框架,一封感谢的贺卡,来访者自己创作的图画,亲手折叠的纸鹤……

案例1中,治疗师拒绝了昂贵的化妆品礼盒,俯下身子和蔼地对那个孩子说:“如果你自己做一个小手工送给阿姨,阿姨会很高兴,而且会放在阿姨的办公桌上,天天都能看见。”孩子听后破涕为笑,之后果然做了一个自己捏制的橡皮泥小动物。这位治疗师的处理方法值得借鉴。

 

 

来访者:不妨换个方式表达谢意

治疗师对礼品感到为难,来访者对送礼这件事也是颇费脑筋——是否要送礼,如果送,送什么礼,什么时间送,由谁送——顾虑也不少。

很多来访者已经了解到心理治疗与咨询行业的伦理规范,治疗师是不收礼物的,于是他们常常事先找好各种说辞,比如知道你们有规定不能收礼,但我这不是专门去买的礼物,而是自己单位的产品;或者说是家乡的土特产等等。

心理治疗师普遍认为,如果是治疗结束,来访者确实想表达感谢,应该允许他们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当然,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看,比如礼物的性质如何,送礼的心理学意义等等。

案例2中,来访者送给治疗师鲜花,她认真想了一下,之后很高兴地接受了。为什么呢?因为这名来访者从来都不曾想到要对妻子表示爱意和感谢,这正是他需要改变的问题之一。治疗师考虑到他能够意识到,并且真的买了花送给自己,这是一种治疗性进步的表现。治疗师因此决定收下,并以此为例,进一步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了工作。

其实,来访者表达感谢除了送礼物之外,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比如,案例3中来访者的母亲,在多次送礼无门的情况下,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其单位,在信中,她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案例4中的家长在无法重金酬谢治疗师的情况下,转而希望资助治疗师所在的单位进行心理学研究。治疗师感觉仍有不妥,与其督导对此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最终建议这位父亲向其他有需要的单位定向捐款。最终来访者的父亲采纳了这一建议。上述方法即实现了来访者或其家属的心愿,又不至于让双方为难,也没有违背心理治疗与咨询的职业伦理,可供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双方参考。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来访者或其亲属如果送来礼物,心理治疗师必须认真面对和处理。如果处理不得当,对治疗师而言可能违背职业伦理,对治疗关系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干扰治疗的顺利进行;处理得好,则可能促进来访者对心理治疗行业的理解,促进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互动,进而有可能促进来访者的成长。

因此,治疗师需要学习以适当的态度和方式应对礼物,来访者也需要学习以适宜的方式表达情意。



作者:钱铭怡 教授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上一篇:让孩子对着镜子发脾气
下一篇:精神病人能否享受到天伦之乐?(2)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