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20306_323091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心理与健康》

《心理与健康》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帮你了解心理知识,浏览心理世界,拨开心理迷雾,树立心理淤积,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文章数
分享到:

往事真的已成云烟?

2012-03-06 09:18:07

/李献云 


 

自杀者在做出对身体伤害比较严重的自伤、自杀行为之后,往往首先主动或被动地就诊于医院的急诊室。只要生命脱离了危险,就会回到家,继续过着和原先一样的平常的生活。

当笔者去急诊室接触那些因自伤、自杀未遂就诊的人或他们的亲友,希望评估他们的心理状况,提供相应的帮助时,常常遭遇到相当一部分人的拒绝。当事人或亲友拒绝的理由很相似:“没有什么可谈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愿意再提伤心事,以后也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了。”那么,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真的是有过一次自伤、自杀未遂的经历之后,当事人就会吸取教训,再也不会重蹈覆辙吗?

 

案例1

有一对原本甜蜜恩爱的夫妻,某一天晚上两人吵架,起因是丈夫外出吃喝回家晚,妻子不高兴,不依不饶地指责了丈夫。丈夫借着酒劲并没有服软,结果冲突加剧,妻子先动手,于是丈夫也动手打了妻子。妻子一气之下决定喝药吓唬吓唬他,正好自己家里有农药,就喝了下去。

其实在此事发生之前,夫妻的关系一直挺好,两个人也没有什么异常的地方。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简单地推测,仅仅是夫妻打架导致了妻子的自杀行为?如果仅有夫妻打架,家里没有药物,妻子会用这样的方式吓唬丈夫吗?如果妻子不了解药物的作用,服用的剂量过大,还会达到既吓唬人又不死的效果吗?如果夫妻面对矛盾冲突,采取的是相互沟通而非相互指责的方式,还会出现喝药的结局吗?

显然对于上面的问题,我们都会一致地回答“否”。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自伤案例,其实隐含了很多内容:夫妻打架是自杀行为的直接诱发因素,药物的方便易得为自杀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当事人处理人际矛盾的技巧缺乏使矛盾升级,面对问题采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指望他人改变等等。

 

案例2

让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对夫妻。他们的感情长期不和,经常吵架。一天,天气很热,夫妻一起整修房子,午饭后妻子让丈夫去送借来的梯子。丈夫喝完酒后,不愿意动,就骂妻子,骂完后和朋友外出闲逛。妻子在家越想越生气,想到两人本来就合不来,为此一直心烦。她曾想过离婚,但担心离婚后再婚遇到的男人对自己不好;想到外出打工,离开这个家,但又没有钱。最后想到不如死了算了,一了百了,苦恼乱七八糟的都带走了。但又觉得女儿可怜,觉着对不起孩子,于是就写下遗言,请丈夫好好对待和尊重他以后的妻子,善待孩子。她把女儿送交婆婆照看,趁着家里没有人便割腕自杀了。

我们看到的是,长期的夫妻不和使妻子生活在痛苦之中,突发的吵架使她有了轻生的想法,工具的方便易得最终使这种想法付诸实施。此外,我们是否也发现了,由于思维的僵化,她没有看到解决夫妻矛盾的其他方法的可行性。

 

案例3

还有一个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例子。一位病人没有按医嘱规律服药治疗。一年前,老伴因病死亡,之后她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看不到希望,一直心烦、失眠。自杀未遂前为抑郁焦虑状态,觉得烦躁,难受,生活压力大,一直在计划如何自杀。一天,心烦加重,于是自己去市场上买了药,乘孩子们不在家喝了下去。这个案例的当事人患有双相障碍,老伴去世使她看问题更加消极,焦虑抑郁状态加重,于是有计划地采取自杀行为。

 

 

 

从上面3个例子可以看出,自杀的行为并非某一个因素所致,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么,一个人有过自杀未遂,是否真的不再重蹈覆辙呢?我们再拿上面的例子来看看。妻子的自杀行为短期内能达到吓唬丈夫的目的,也许丈夫会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去外面吃喝,在家里陪妻子,但如果夫妻之间没有学会良性的沟通,以后难免还要出现矛盾,如果继续以此方式来要挟对方,处理两人之间的问题,长此以往,结果如何?第二个故事,长期的夫妻不和给当事人造成的伤害很深,但真的只有死路一条吗?当事人如果没有学会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技巧、思考问题的方式,难免有一天悲剧会再次重演。第三个故事,病人抢救过来后,如果不对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其认识到双相障碍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或者没有通过心理治疗让其学会处理自己的悲伤、焦虑和绝望情绪,生活在如此痛苦中的她难免会再次出现自杀行为。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一部分人会反复出现自杀行为。当然,也有个别的自杀未遂者在经历一次自杀行为之后就再也不会走之前的老路。但是,临床实践和研究工作却让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自杀未遂者在首次的自杀行为之后,会再次甚至反复出现自杀行为。因此,自杀未遂者是自杀行为的高危人群,对于这部分人,我们需要在抢救其生命之后,给予深入的心理状况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供个体化的、系统的心理社会干预,比如,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技巧,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提高其对负性情绪的耐受力、管理和处理能力,学会建立很好的社会支持,治疗其精神疾病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尽可能降低他们重蹈覆辙的可能性,让他们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上一篇:没有笨孩子,只有笨妈妈
下一篇:说说你的薪水期望值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