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0181104_891198_taonews.html
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名刊精选  >  《心理与健康》

《心理与健康》

开博时间:2016-07-01 14:43:00

帮你了解心理知识,浏览心理世界,拨开心理迷雾,树立心理淤积,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文章数
分享到:

把“提示”进行到底?

2018-11-04 23:04:00

  孩子早上起床,妈妈说“该穿衣服了,伸出你的手;该穿裤子了,伸出你的脚;该穿袜子了,把脚抬高一点。”接下来,妈妈说“该洗脸了,要把毛巾打湿;该刷牙了,要把牙膏挤在牙刷上。”吃早饭的时候,妈妈说“牛奶要倒到杯子里”“勺子要这样拿”“吃好了要把碗放到厨房”。要出门了,妈妈说,“把包背上,还要带一壶水……”而这仅仅是一天的开端,全天候的提示,究竟何时罢休呢?

  家长们不由自主地采用“提示”来帮助孩子,似乎这样才心里感到踏实。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全天候地用“提示”伺候孩子,孩子还有机会练习自己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吗?在大人的“提示”中生活的孩子,变得被动和依赖,越来越“无能”。

  孩子在每个年龄段,应该学会做这个年龄段应做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发展里程碑”。孩子的认知、语言、运动能力、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在各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能力水平。我们要基于孩子现在的能力水平,设定目标,每次一小步,让孩子逐渐提高。

  我们在教孩子学习新的技能时,用“提示”来帮助孩子是对的,但是一定要记住逐渐撤退“提示”。比如我们教孩子穿衣服,第一次我们直接抓着孩子的手,往袖子里套,第二次我们可能就把孩子的手放到袖子洞口,让孩子自己伸手套进袖子里,第三次我们可能只是拿着衣服,手指袖子洞口,等孩子自己把手放进去……这就是逐渐撤退提示。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对孩子用视觉提示,比如图片、文字的提示,我们也会根据孩子理解能力的提高,逐渐将视觉提示转化为口头提示,最后口头提示也逐渐撤退,让孩子根据自然的线索来判断应该做什么。比如,我们用视觉提示或口头提示,告诉孩子此刻要洗手,最后,我们希望孩子听到我们说要吃点心了,或吃饭了,就知道要去洗手,自己去洗手。

  所以我们教孩子掌握生活技能,就像帮他走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每一步都要减少搀扶,最后让他自己独立往上走。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谈到“待的力量”,我们适当地等待孩子,给他思考和尝试的时间,他的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家长们,全天候的提示该考虑减少了,你可以看一看,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部分是孩子已经可以自己去完成的,就从那部分开始减少提示。

本文来自《心理与健康》

上一篇:干掉手机这个“敌人”
下一篇:如何让首次网络咨询更有效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