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媒体达人  >  原创文章

【原创】不死的“癌症”—浅谈帕金森病的治疗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说起帕金森病,了解这种病的人并不多。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帕金森病的患者也逐渐增多。有的人称帕金森病为不死的“癌症”,今天通过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下帕金森病的有关知识。

  1. 什么是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也叫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神经变性引起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强直和姿势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于1817年由英国医生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首先系统描述,1892年,Charcot称其为帕金森病。该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男性稍高于女性。

  2. 病因

  目前对于帕金森病的病因,目前认为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在基因突变、环境因素及衰老的共同作用下,导致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大量变性、丢失,以致发病。

  3. 帕金森病的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

  脑深部电刺激(DBS)是通过立体定向方法进行精确定位,在脑内特定的靶点植入刺激电极进行高频电刺激,从而改变相应核团兴奋性,以达到改善帕金森病 (PD)及肌张力障碍症状、控制癫痫发作、缓解疼痛等的一种神经外科新疗法,现已成为治疗神经外科功能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过去的几年间,DBS技术在国内外逐渐发展、成熟,其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公认。

国产DBS脑起搏器

  4.目前DBS治疗PD的手术靶点主要有三个:Vim、Gpi、STN

  (1)Vim: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DBS治疗靶点,术中微电极记录可见到运动相关电活动和震颤同步放电。Vim核的外侧是内囊,后方是VC核,低阈值刺激即引起肌肉收缩提示电极偏外进入内囊,低阈值刺激引起对侧肢体麻木提示电极偏后进入VC核,术中可根据此刺激反应来确定靶点位置。在Vim核内有相应的躯体定位,从面部到下肢由内向外排列,临床上可根据震颤的主要部位作相应的靶点选择。

  Vim的DBS治疗能有效抑制PD患者的震颤,已于1995年获得美国FDA批准。其常用刺激参数为60~120цs,130~200Hz,1~3V。Benabid等对80例接受Vim DBS治疗的PD患者6个月-8年的随访中,有88%的患者的震颤得到完全或几乎完全的控制。其他作者也报道了类似的结果。有人认为Vim刺激对药物所致的随意运动障碍有效,但对肌强直及运动徐缓效果欠佳。

  Vim的DBS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构音障碍,尤其是对侧已行丘脑毁损术或行双侧Vim DBS治疗的患者。但因其可通过调整刺激参数来逆转或减轻,相对双侧丘脑毁损术来说风险较小。其他如对侧偏身感觉异常、轻偏瘫、颅内出血、感染等,亦有一定的发生率。

  (2)Gpi:是目前毁损手术治疗PD最常选用的毁损靶点,神经元放电在壳核、Gpe、Gpi及界板上各有特征,微电极记录可借此协助靶点确认,并可根据刺激诱发内囊及视束反应的阈值来判断靶点与内囊及视束之间的距离。单用刺激电极亦可根据刺激阈值调整靶点位置。在Gpi核内亦有从下肢到头部由前向后的躯体定位顺序,临床上可根据患者主要症状部位来作相应的靶点选择。

  Gpi的DBS治疗能有效改善PD患者对侧肢体的震颤、强直、运动徐缓及药物所致的多动性运动障碍,延长"开"状态时间,但对步态、姿势等中轴症状改善较少。大多数患者不能减少左旋多巴剂量。目前对于Gpi的毁损与刺激治疗的费用-疗效评价还缺少临床资料,有待进一步研究。

  Gpi刺激的并发症有视觉障碍、构音障碍等,但可随刺激参数的调整而逆转,因而比毁损相对安全。双侧Gpi刺激的安全性大于双侧毁损,对于一侧已行苍白球毁损术的患者,对侧Gpi刺激可能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3)STN:是新近选用的治疗PD的刺激靶点,在MRI图像上表现为扁的梭形核团,位于丘脑腹侧,内囊后肢内侧,红核的外侧,黑质的上外方,可以直接影像定位。在微电极记录时有特征性的背景噪音较高的多细胞放电。由于STN毁损易引起偏身投掷等较严重并发症,一般不主张在STN核作毁损来治疗帕金森病。但STN对运动环路间接道路上的Gpi及SNr都有调节作用,因而是治疗帕金森病的较理想的刺激靶点。Benabid等报道STN刺激对于肌强直、运动徐缓、震颤均有效,与Gpi相比,STN刺激尤其是双侧STN刺激对于中轴症状如步态、姿势及冻结现象等改善明显,但对于药物所致的随意运动障碍的效果则不如Gpi。另外,初步结果显示,STN刺激可以减少PD患者的左旋多巴用量,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停药,提示STN刺激可能具有减缓或者逆转PD病程的作用。STN刺激的并发症发生率不高,如果刺激电压过高可能会引起偏身投掷现象及肌张力障碍,调整刺激参数可以逆转这些副作用。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功能神经外科硕士小白医生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bennite0625]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71205_654135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