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兵古称观兵,讲武,是一种对武装力量进行的检阅仪式,同时也是国家力量的展示。早在《左传》就有:“观兵以威诸侯”之说。通常在国家的重大节日和军队的出征、凯旋时举行。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语。那么我国历史上关于阅兵的记载有哪些?又有哪些著名的阅兵?
我国已知关于阅兵的最早记载是《左传·哀公七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据记载,舜禅位给禹后,禹在涂山召集诸侯会盟,在会盟中,禹命令自己的军队用羽毛装饰的武器载歌载舞,向前来会盟的诸侯表示欢迎,同时诸侯们献上玉帛向禹表示臣服。通过涂山会盟,禹宣示了自身的权威,也扩展了自己的势力。这是已知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阅兵。
我国历史上比较早的大规模阅兵是”孟津观兵”。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召集诸侯在孟津举行阅兵,据说参加阅兵的诸侯有八百之数。在会上周武王进行誓师,史称“孟津之誓”。此举既是周武王检验自身的号召力,同时也是试探殷商和其他诸侯国的反应,探究伐商的可能性。
进入春秋后,关于阅兵的记录越来越多,阅兵也逐渐摆脱图腾歌舞和狩猎的形式,向军事训练的形式转变。秦兵马俑便是军事训练形式的体现。
西汉初年,国力孱弱,四境不安,因此常常举行阅兵来彰显武力。唐代胡曾有诗云:“文帝銮舆劳北征,条侯此地整严兵。辕门不峻将军令,今日争知细柳营。” 诗中所指的是汉文帝时期,为防备匈奴侵扰,朝廷委派周亚夫进驻细柳,汉文帝决定亲自去慰劳军队,来到细柳军营前,只见将士们盔明甲亮,戒备森严,但却不得进入。直到派出使者拿着符节,周亚夫才传令打开营门,迎接文帝进入。周亚夫由是备受看重。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分裂和大融合的时期,双方割据,军事实力成为立国的基础,双方各有所长,北方以步兵、骑兵为主,南方以步兵、水军为主。阅兵仪式也规模庞大,有战前动员的意味。北魏孝文帝自迁都洛阳后,常有南伐之意,常“驾临阅武台,在阅武台举行阅兵式。”南朝注重对水军的训练,玄武湖成为训练的重要场所。宋孝武帝时常在玄武湖阅兵,温庭筠有诗描述孝武帝阅兵时的壮观场面。“汪汪积水光连空,重叠细纹交敛红。赤帝龙孙鲜甲怒,临流一眄生阴风。鼍鼓三声报天子,雕旗兽舰凌波起。雷吼涛惊白若山,石鲸眼裂蟠蛟死。”
隋唐承接北朝遗风,武功臻备,四夷宾服。唐玄宗初年,政局初定,为稳固皇权,玄宗讲武于骊山,史称“征兵二十万,戈鋋金甲,耀照天地。”并以亏失军容之名,流配兵部尚书郭元振,以振纲纪。
北宋以武起家,战争频繁。宋太祖赵匡胤经常“亲临玉津园,检阅各军骑马射箭”或“亲御近郊阅武。”并形成大阅制度,定期阅兵,使阅兵适应实战的需要。宋人文同曾作《和提刑郎中阅兵之什》咏叹“晓营金革列周遭,大纛长牙拥帐高。虎豹用韬传妙略,龙蛇供阵役群豪。”生动描述的阅兵时的场景。
元朝武功强盛,骑兵纵横欧亚,阅兵具有鲜明的蒙古特色,以骑射狩猎为主。
明清时期已定期举行阅兵,通常以三年为期。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东巡吉林,泛舟松花江,并举行水上阅兵,由两百多艘船只组成的船队“顺流而下,风急浪涌”巍巍壮观。并借此巡视边防,筹划针对沙俄的侵略的自卫反击部署。史上作诗做最多的乾隆帝也有关于阅兵的描述,比如:“伊古廵方重,观民及诘戎。金明习战旧,黄幄阅兵同。组练光争耀,兜鍪气益雄。从来安不忘,至治默存中。”
阅兵既是国家实力的体现,也是积聚军心、民心的有效方式。同时阅兵作为一种政治仪式,也是国家向心力的彰显。
作者: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