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媒体达人  >  原创文章

【原创】面对校园霸凌,你咋办?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随着近年来新闻媒体与影视作品的关注,校园霸凌(或称校园欺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很多网友表示自己在学生时代也经历过校园霸凌。近期热映的电影《少年的你》,影片中主人公在面对霸凌时内心的无助与惶恐,错愕与挣扎,牵动人心。如何理解校园霸凌?霸凌是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吗?防范校园霸凌我们能做些什么?

  一、校园霸凌是什么

  校园霸凌(School Bullying)指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持续、重复发生的伤害行为,这些行为:

  •   可能是个体对个体(小学阶段常见),也可能是群体对个体(初、高中阶段常见);
  •   通过言语霸凌、肢体霸凌、物理霸凌(破坏财物)、关系霸凌(孤立冷落)、网络霸凌等方式;
  •   随着移动网络及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霸凌更加常见,比如通过网络发布关于受害者不巧当的言论;
  •   可能是直接的骚扰与身体攻击(男生常见),也可能是间接的社交孤立(女生常见);
  •   受害者处于不友善的校园学习环境,产生精神上、生理上、财产上的损害,影响其正常学习。有些受害者可能终其一生都走不出被霸凌的心理阴影。

  二、校园霸凌中存在的不同角色

  了解霸凌中不同角色的意义在于:在干预霸凌时,我们不能将视角局限于直接参与霸凌行为的学生,霸凌行为对每一孩子都会造成伤害。

  •   霸凌者。尽管媒体大众对霸凌者有自己的刻板印象,但其实任何一类人都可能会成为霸凌者。霸凌者可能是性格外向、冲动;性格内向、神神秘秘;友善却虚情假意。
  •   被霸凌者或称受害者。通常可分类两类:被动型受害者(The Passive victim)与挑衅型受害者(The Provocative Victim)。被动型受害者凡事隐忍,他们给人“很弱”、“很好欺负”的印象,他们符合媒体报道中大众对受害者的想象,更能唤起同情。挑衅型受害者,就是那种行为上有点“刺头”的人,他们的无心之举常引起别人不好的感觉。
  •   霸凌/被霸凌者。这类人同时扮演两类角色。研究显示这类人最容易深陷抑郁、产生自伤行为和自杀念头。
  •   协助者。这类人通常不会主动发起霸凌,但是他们会协助、鼓动霸凌行为。
  •   旁观者。这类人不直接参与霸凌,但乐于充当霸凌行为的观众。他们围观时发出的笑声、喝彩声会鼓励霸凌者采取更多霸凌行为。
  •   保护者。这类人会安慰霸凌受害者,当霸凌发生时他们可能会挺生而出阻止霸凌行为。

  三、哪些人更倾向于霸凌

  霸凌者在心理上有一些共同之处:

  •   他们喜欢控制别人;
  •   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   有些霸凌者缺乏社交技巧,很难与人群相处、融合;
  •   不关心别人,缺乏同理心(Empathy),有些霸凌者无法理解愧疚、同情、悔恨等社会性情绪。《少年的你》影片中,霸凌者魏莱对胡小蝶跳楼自杀这件事无动于衷;
  •   缺乏安全感,霸凌别人会改善他们的自我感觉。影片的后半部分说明魏莱缺乏安全感,她在央求陈念不要报警时透露“我爸已经有半年没见我了”。

  美国2018年一项调查研究了霸凌者与受害者之间的权力不均衡(Power Inbalance),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害者觉得霸凌者能影响其他同学对自己的看法。

  四、校园霸凌对学生群体的伤害

  校园霸凌会影响到每一个人,霸凌者、被霸凌者、还有那些目击霸凌行为的人。霸凌会带来很多负面的结果,比如会影响心理健康、导致药物滥用、引起更多自杀自伤行为。

  •   对受害者的影响:陷入焦虑及抑郁无法自拔,这些状况常常会持续到成年时期;更多身体健康问题;影响学业,更容易旷课甚至辍学。
  •   对霸凌者的影响:在青少年与成年时期,更易有酒精、药物滥用问题;陷入斗殴、偷盗问题,辍学;成年之后更容易有违法违规行为;成年之后会虐待自己的伴侣、配偶与孩子。
  •   对旁观者的影响:增加烟草、药物、酒精使用的可能性;更容易有心理问题;增加旷课、辍学的可能性。

  五、遭遇校园霸凌你应该怎么做

  •   告诉值得信任的成年人。有些学生可能担心会被霸凌者报复,因此不敢告诉成年人。就像《少年的你》影片中,陈念面对霸凌一直都选择“忍”。但成年人社会经验更丰富,往往能更成熟地处理霸凌事件。若当面说对你来说很难,不妨写一封“匿名信”。若那名成年人并未提供有效的帮助,那就再换另外一名成年人。永远不要自己默默承受霸凌!
  •   忽视霸凌者,直接走开。霸凌者希望别人对他们的行为有反应,换句话说,他们享受这种感觉。如果你直接走开、忽视霸凌者,他们就会因为得不到一个“反应”而感到无趣,因而不会将你当做目标。
  •   抬头挺胸的走路。试想一下,如果你走路时垂头丧气,霸凌者就会觉得你是一个好欺负的目标。心理学研究也发现,身体语言会影响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当你走路时抬头挺胸,你就会变得更加自信。
  •   避免武力反抗。这一点对于容易冲动的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用身体对抗霸凌者不仅可能会受伤,还容易陷入其他麻烦。试着用其他方式来疏解你怒气,比如去运动或写日记。
  •   向真正的朋友倾诉自己的处境。别把情绪闷在心里,跟能够信任的朋友讲讲自己的经历,能帮助你排解内心的恐惧、沮丧、懊恼与愤怒。

  六、学校或家庭应该为霸凌行为负责吗?

  很多人将校园霸凌行为发生的原因归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这样的结论未免过于简单。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的霸凌者,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的受害者。有些孩子的性格内向节制,有些孩子性格冲动易怒,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成为霸凌者或是受害者。霸凌的产生是孩子自身的个人变量与环境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孩子自身的个人变量包括孩子天生的气质类型、接触到的行为榜样、家庭教养方式;环境变量比如学校缺乏防范与惩治霸凌的措施、老师放任不管等等。与大众印象不同,很多霸凌者并不生活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中,相反,他们父母的教养方式比较消极、纵容——对孩子的生活袖手旁观。当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时,这些父母并没有及时管教孩子。

  七、预防校园霸凌的有效措施

  校园霸凌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预防校园霸凌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等各方同时参与。国外研究发现,有效干预能让霸凌行为发生的概率降低19%左右。对于学校而言,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就是:制定非常清晰的有关校园霸凌的政策。这项政策需要满足以下3个条件:

  •   每位学生都清楚的知晓这些政策,这需要在全校师生中长期坚持不断的普及;
  •   这些政策被一直坚定不移地执行,不能为某些特殊个人而破例;
  •   每位学生都相信这些政策,他们不仅对政策条款的合理性感到信服,也相信在处理霸凌事件时这些政策能发挥效果。

  哪些干预措施没有效果呢?研究显示,偶尔召开的全校师生“反霸凌动员大会”并不能起到作用;而那些鼓励霸凌者与受害者之间对话,不仅不会减少霸凌,反而会导致霸凌行为增加。

  作者:马红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亲爱的竹子小姐]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91217_933832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