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媒体视点  >  媒体达人  >  原创文章

【原创】科学家高效利用时间的两个秘诀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讨厌还是享受

  科学家必须把所有的时间用在科学研究工作上才能出成果吗?《自然》杂志上曾发表的一篇探讨科学家工作时间的文章——《科学家职场习惯:全职已经足够了》显示,事实也许并非如此。尽管在许多领域,漫长的工作时间仍然是科学研究人员的常态,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对科学家的印象。但这篇文章显示真正用来把控时间长度的不是科学研究的硬性要求,而是科学家对于忙碌的状态的态度——讨厌还是享受。

  这篇文章列举了几位青年科学家对职场工作时间的看法,他们主张合理高效地利用时间,认为“工作到晚上六点都没必要”。比如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生态学家,2017年美国湖沼和海洋学会的Yentsch Schindler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梅根·达菲就表示:一般下午5点一到,她就已经准备好下班回家了。晚上,她更希望陪着丈夫和三个孩子,而不是与显微镜和水样待在一起。美国脑神经科学家、纽约大学终身教师温蒂·铃木曾表示她把生活全部献给科学事业的结果是“虽然我拥有梦想中的事业,但我没有社交生活,也没有男朋友。我与系里同事以及实验室成员的关系紧张。而且,我超重了10公斤。”而她也通过改变生活发现“随着锻炼的增多,记忆力和注意力也得到了改善,压力水平降低,创造力显著增加。”她把这一亲身经历写进了科普著作《锻炼改造大脑》。

  但也有些科学家享受长时间忙碌的工作状态。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物理学家薛其坤数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7-11”的生活轨迹——早上7点进实验室,晚上11点才离开,在他看来“每天8小时分析实验数据、看实验结果,你会忘记时间的存在。”悉尼科技大学教授金大勇管理着一个拥有几十人的实验室,他认为“如果你仅仅把科研当作一份‘工作’,是无法作出真正优秀的成果的。做科研需要兴趣和激情,从这个角度看,就更无所谓工作时长多少了。”

  可见,科学家高效合理利用时间的第一个秘诀就是——享受工作时间,让科学研究的每分每秒都充满活力与创造力,唯有如此才能提高科学成果产出的可能性。

  散漫还是专注

  事实上,许多致力于科学事业的青年学子遇到的更大的问题是,看似每天花费了漫长的科学研究时间,可却不仅出不了成果而且让自己身心俱疲。上文提到过的悉尼科技大学教授金大勇就曾在采访中指出:有些新来的学生在等实验结果时,会玩手机或上网“我觉得这是极大地浪费时间。你的脑子要跟着实验走,思考实验不成功怎么办、可能会有哪些原因导致实验不成功、实验结果会有几种可能、下一步要采取什么方法等等。你要一直在动脑,要用巧力。”他在谈到自己科学研究的经验的时候,也反复强调“专注”的重要性——“我会想我这周、这个月、这一年需要什么,然后砍掉其他不必要的事情,只专注于做这些最重要的事。”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主、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也是一个思考起科学问题特别专注的人。他的同事表示有的时候教授思考问题的时候,你后面叫他,他都听不见,还常常走错路、进错办公室。

  可见,专注是科学家高效合理利用时间的第二个秘诀。科技部“973”纳米材料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曹则贤办公室的书架上贴着一张A4纸,上面打印着四个大字“大块时间”。他说“科学本就是思想性的工作,需要大块的时间静下心来思考。有些杂事仅占用一个小时,但却打乱了你整个工作的节奏。”伴随着互联网发展的青年学子如果在本该用于科学研究的“大块时间”中做不到摒弃社交媒体等的打扰,可想而知就很容易导致得不偿失的结果。

  作者:冷玥

  图片来源网络,仅作科普使用,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亲爱的竹子小姐]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91217_933833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