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过年冷知识集锦

图文: | 2016-07-01

导语: 猴年大吉!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拜年啦!新春佳节,大家回家的回家,旅游的旅游,还要辛苦上班的也少不了大大小小的亲朋聚会。新衣新鞋,美食美酒,欢声笑语……节日的喜庆体现在这些必不可少的元素里。但是,如果没有把握好“度”,这些元素也可能给我们的健康带来损害,比如“笑掉下巴”之类。看完这期《微专栏》,了解健康方面的一些冷知识,让我们过年更欢乐、更安全。

都是腊肉惹的祸

逢年过节,我国许多地区有制作腊肉、吃腊肉的习俗。 四川腊肉、广式腊肉、湖南腊肉……各种美味腊肉让人垂涎。但是,由于腊肉是一种高脂肪、高盐的腌制食品,不宜过多食用,否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近日有报道称,武汉一位中年男子,因为连续一两个月每天吃腊肉,导致血液中的脂肪粒过多,形成乳糜血——血液呈乳白色,甘油三酯严重超标,被送入医院重症科抢救,截至报道发布时该男子尚未脱离危险。


“我们所摄取的食物油脂,会先在肠道被消化成小分子,才被肠壁細胞吸收,这些小分子在肠壁細胞中又重新组合并聚合成乳糜微粒(Chylomicron),大部分为三酸甘油酯,少部分为胆固醇。乳糜微粒因颗粒大,会产生折光,当浓度高时血浆就会呈现乳白色,称之为乳糜血。严重时,甚至血液一抽出來就呈现粉红色,好像是血液中加入了牛奶的样子。”(摘自台湾血液基金会网站)

腊肉、腊肠、腊鱼等大多数腊味制品,由于其特殊的腌制过程,盐和脂肪含量高,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低。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消化道疾病患者以及肝肾功能不好的人,应尽量少食腊味制品。另外,腊味制品中的盐分还会转化为对人体有害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有致癌作用,因此正常人也不宜多吃腊味制品。

对于非吃不可的腊味爱好者,在吃腊味时,可以采用蒸煮的烹饪方式,降低肉里的含盐量,同时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

下巴真的能笑掉

在大多数人看来,“笑掉下巴”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实上,下巴真的是能笑掉的!在刚过去的2015年,就有一位老太因打牌时摸到了一手好牌,开心大笑导致下颌骨脱臼(专业称谓是颞下颌关节脱位),也就是俗话说的“笑掉下巴”。

除了大笑之外,唱歌、打喷嚏、大张口进食、长时间大张口进行牙科治疗等也有可能导致颞下颌关节脱位。近日,一则新闻报道就指出一位年轻女士因为受凉打喷嚏而“掉”了下巴。可见,掉下巴的事情实在不是什么稀罕事。而且,这种颞下颌关节的急性前脱位好发于女性。

女同胞们,不怕就一万就怕万一,为了咱们能好吃好喝地过大年,聚会聚餐时,记得不要张口太猛、笑得太剧烈呦。

穿鞋太用力致失明?

最近还有一则与健康有关的报道,一位浙江大妈在弯腰穿新鞋时太用力,导致视网膜出血而失明,经医生治疗后才逐渐恢复视力。这则以“穿鞋导致失明”为标题的新闻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事实上,大妈失明不是因为穿鞋,而是因为她弯腰用力时胸压过大,影响了心脏的静脉回流,致使血压瞬间升高,加之她本身有高血压,最终导致视网膜承受压力过大,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如果血液挡住了眼睛的黄斑,就会使人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


简单说来,Valsalva动作就是我们深呼吸后憋气然后用力呼气的动作,由意大利解剖学家Antonio Maria Valsalva1704年提出而命名。目前,Valsalva动作是一种重要的评价心血管系统整合调节功能及脑血流调节功能的临床生理试验。

像这位大妈这样,由于在用力做提拉或者推举重物、剧烈咳嗽、呕吐、哭泣、吹气等动作时,声门关闭,胸腹腔内压力急剧升高(被称为Valsalva动作),以致视网膜毛细血管破裂而导致的出血性视网膜病变被称为Valsalva视网膜病变,在医院并不罕见。例如,有年轻孕妇由于剧烈孕吐发生Valsalva视网膜病变,视力严重减退。

Valsalva视网膜病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如果患者身体状况良好,这种疾病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不需要治疗,如伤风感冒、水痘等。因此,即便不幸有人发生了Valsalva视网膜病变,也不要恐慌,经过一段时间后,症状会逐渐减轻,视力会慢慢恢复,实在不行,还可以通过手术加以治疗。

解酒药是“大忽悠”

对于喜欢在杯盏之间叙情谊的国人来说,酒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饮品。一些酒量不佳但又酒局众多的人,会在喝酒前后服用解酒药,以期保肝护肝、醒酒解酒。然而,解酒药真的有护肝解酒的功效吗?答案是否。这些人都被解酒药的宣传给“忽悠”了。

据专家介绍,市面上“解酒药”的成分多为氨基酸、维生素和兴奋剂等,所起作用仅是心理安慰、让人清醒和缓解头痛。目前,几乎没有解酒产品能对酒精进入身体产生的副作用起到预防或阻断作用,这一结论在医学上已经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人体摄入过多酒精时,只能通过打点滴的方式,输入氯化钠、葡萄糖液体来稀释和降低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另外,由于一些“解酒药”含有镇静剂,会掩盖酒精的毒性症状,不仅不能护肝,反而会延误就医。

专家建议,对身体最好的保护方法是少喝酒,如果实在无法避免,一定要先吃些食物,减少酒精对食道、胃的刺激,保护肠胃。


(本期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