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科技热点  >  纪念日

4.4清明节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清明节扫墓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一、清明阅读

  1. 荡着秋千学物理

  2.清明宁武老牛湾之自驾流水版

  3.清明节的传说和由来

  二、清明游之蓉城

  1.武侯祠史话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武侯祠凭吊瞻仰后而写下的题名为《蜀相》的著名律诗。这首诗,一方面对诸葛亮匡时济世的献身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对他宿志未酬寄与了深切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唐朝时,成都武侯祠已是一处著名的胜迹了。但是,我们今天去成都南郊瞻仰武侯祠,大门上高悬的金字横匾写的却是汉昭烈庙 ,显然又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祀庙…

  2.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因曾被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衔,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留下诗作240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赋诗题画,精彩之作层出不穷。

  3.万里船

  浣花溪因为诗人杜甫而闻名,杜诗中的浣花溪已成千古绝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便成文于此,这里除了含蓄婉约的景致之外,浣花溪的背景是悠远的文化,诠释它的是一首首优美的诗句,茅庐、小溪、竹林,楼阁、小桥、卵石,就是当时浣花溪的写照。杜甫的茅庐常常被掀起了三重茅,雨夜难熬,娇儿也为此不能睡好,只能奔波于修复茅庐的工作中,所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彼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定是杜甫发自内心的呼喊。

  三、清明游之姑苏

  古城苏州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城内水港交错,街衢纵横,晚唐诗人杜荀鹤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在苏州众多的街巷之中,名胜山塘街,被称誉为"姑苏第一名街"。其原因:一是山塘街是一条有1100多年历史的古街;二是它的格局具有最能代表苏州街巷的特点;三是它与许多名人、名事相关。

  1. 姑苏城外第一宅(上)

  2.姑苏城外第一宅(下)

  四.清明游之京西

  文明的历程,往往总是艰难之途,它无以伦比的光辉与深远,成为人们心灵中最古老的印记,永不磨灭!作为京西古道中最主要的三条大道之一的芦潭古道,到潭柘寺一段沿山谷向山腰延伸,就地取材为山石土路,铺路石板逐层上升,横穿山峦,是帝王进香时的专用御道,当明黄色的官靴踏上青白色的条石时,芦潭古道以最为质朴的形式将天子的威仪,皇权的高贵衬托得淋漓尽致。而今天,我们却用平和宁静的心态到这里来重温昨日帝都的容光。

  1.京西古道(一)

  2.京西古道(二)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maxiaoguang]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1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130325_118813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