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活动  >  精彩内容推荐

美味健康两相宜 过年涮火锅秘笈奉上

来源:《健康养生》

  过大年,不涮个火锅,仿佛总感觉缺了点什么。

  新春佳节,亲朋好友围炉而坐,热气腾腾,喜气洋洋,红红火火。举手投箸,你来我往,漫话家常,侃聊八卦,人生之惬意不过如是。

  火锅,吃的是氛围,是人情

  火锅凭啥这么火?你不得不承认,火锅就是好吃!

  再简单的食材,放进鲜香的汤底里,经过沸水的洗礼,便立刻镀上一层浓郁的香味;再放入酱料里蘸一蘸,送入口中,烫热的菜伴着酱料的酸爽,瞬间将味蕾打开,即便是最挑剔的舌头,也能从中得到满满的慰藉。

  火锅实在妙不可言!

  不同地区的人们,也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把一口锅煮出了百般花样:

  西南的川渝火锅麻辣醇香,名扬天下;北京的羊肉涮锅风味别致,吊人胃口;广东的海鲜火锅食而不腻,味美无穷;江浙的菊花暖锅淡雅爽口,菊香飘逸……

  无论你身在何方,口味如何,总有一款火锅适合你。

  如今,火锅已不单是一种饮食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图腾。在火锅的江湖里,有传承、秩序和包容。

  正如著名学者易中天所说,“火锅简直浑身上下都是中国文化”——

  火锅热,可谓“亲亲热热”;

  火锅圆,可谓“团团团圆”;

  火锅用汤水处理原料,可谓“以柔克刚”;

  火锅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不问东西,山珍、海味、河鲜、时菜、豆腐、粉条,来者不拒,一律均可入锅,可谓“兼济天下”;

  火锅荤素杂糅,五味俱全,主料配料,味相渗透,食者各取所需,烫而食之,又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

  吃火锅,吃的不仅是食物,吃的更是氛围,是人情,是血缘。

  火锅之爱,穿越千年

  有人说,中国人对火锅的爱,是刻在基因里的,不光现代人爱,古人也不遑多让。

  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就是一枚典型的火锅吃货。据《魏书》记载,曹丕为了能一次吃到不同汤底的火锅,竟然亲自设计制作了“五熟釜”。

  所谓“五熟釜”,就是在锅里嵌入隔板,形成5个独立区域。如此一来,一口锅里就可以同时盛放五种汤底,这算得是今天鸳鸯火锅的鼻祖了。

  而到宋元时期,“涮火锅”这种吃法才真正开始流行起来。

  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中,便详细地记载了他与友人涮兔肉火锅的经历。当时他吃完后,惊为天人,写下诗句:“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以此来赞美兔肉在汤中的色泽如晚霞一般明丽。于是,这道有着山野气息的兔肉涮锅,也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拨霞供。

  不过,所有朝代中,喜欢且最会吃火锅的当属清朝人。

  清朝几乎每个皇帝都嗜火锅成癖,尤其是乾隆帝。他曾多次游历江南,每到一地,都备有火锅接驾。

  相传,他于嘉庆元年逊位时,在宫中大摆“千叟宴”,招待全国的长寿老者,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多达5000余人,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锅盛宴。

  如今,故宫博物院里还珍藏着一件乾隆御用的银制火锅,整体由盖、锅、炉架、炉圈、炉盘、酒精碗六部分组成,菊花纹样十分清新典雅,锅底仍有清晰的炭烧痕迹,可见乾隆皇帝使用这件火锅的频率。

  一口火锅,穿越千年,至今依然备受追捧,个中魅力不言而喻。

  新年大吉,送您一份涮火锅“秘笈”

  所以,还等什么呢,搓顿火锅去吧!

  在此奉上一份涮火锅“秘笈”,愿您在新年里美味健康两相宜——

  ◆锅底选择:看体质

  火锅锅底种类繁多,但总体上可归为两大类:红汤和白汤。

  爱吃哪种口味的锅底,自然全凭个人喜好。不过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容易上火或肠胃不好的人,最好选择清汤、菌汤、原骨汤等白汤锅底;手脚易冷、体质偏寒者,选择麻辣锅底也未尝不可。

  ◆菜品搭配:多素少肉、菌薯兼备

  选择火锅食材的基本原则就是新鲜,如新鲜的蔬菜、菌类、牛羊肉等。一般建议,菜和肉的比例3:1为宜,每类1~2种即可。荤菜尽量少选动物内脏。

  在此基础上,可适当搭配一些菌类、薯类和豆制品,既可做主食,又增加了蛋白质和矿物质的摄入。

  ◆进食顺序:先蔬后肉

  如果一开始就尽涮荤菜,不知不觉间便会进食了大量肉类,不利于控制总热量。

  一般建议先烫食一些容易熟的蔬菜,如白菜、生菜、茼蒿、豆苗等,将胃部填充一些,然后再吃肉类。这也对控制餐后血糖有帮助。

  特别提醒注意的是,肉类一定要彻底涮熟,以防寄生虫感染。

  ◆两点注意:多喝水、少喝汤

  火锅汤虽然味道鲜美浓郁,但其中却含有大量嘌呤、草酸、脂肪等,还会有亚硝酸盐,因此不建议大量饮用,尤其是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如果要喝汤,应该在锅底端上来煮沸后喝一点头啖汤。

  此外,吃火锅时也应注意适当饮水,以利尿酸的排出。

  本文来自《健康养生》杂志

  本刊记者:袁敏

  编辑:杨昕

本文来自:《健康养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louzhen]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猜你喜欢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20130_1064056_taone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