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版《尼罗河上的惨案》在上个周末上映了,作为全球闻名的“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经典作品,这桩谋杀案又一次被搬上了大荧幕。
*2022版《尼罗河上的惨案》电影海报(中国大陆版)
自1937年11月首次出版以来,《尼罗河上的惨案》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追捧,其电影改编也是翻拍了一版又一版,终于在今年迎来了又一次翻拍。
这次改编成功与否暂且不论,在“阿婆”的一众经典案件中脱颖而出、成为她的代表名篇并不断被翻拍的,为什么偏偏是《尼罗河上的惨案》?这既与小说中经得起推敲的精巧作案手法脱不开干系,也跟让人“吃瓜不停”的故事转折牵扯紧密,但这些在其他阿加莎的小说里也不是独一份;单论《尼罗河上的惨案》,这部小说的成功离不开一个神秘又迷人的地点设定——埃及。
*《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剧照
20世纪初以来,欧洲的埃及考古热潮引发了无数欧洲人对埃及的想象。前往埃及考古的历史学家络绎不绝,出土的无数文物更是惊艳世人。阿加莎本人就曾前往埃及参与到考古活动中,《尼罗河上的惨案》的创作灵感也来自于她的亲身经历。
埃及和埃及元素一直活跃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从电影《木乃伊》到游戏《刺客信条:起源》,从侦探小说到奇幻小说,无一不融入了埃及的风光风情。
*育碧游戏《刺客信条:起源》
科幻与埃及也碰撞出了众多经典的作品。无独有偶的是,科幻大师康妮·威利斯于1993年也曾创作过一篇《尼罗河上的惨案》(Death on the Nile),获得了雨果奖最佳科幻短篇小说奖。
不得不提的是,她也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忠实粉丝,小说中许多桥段都致敬了阿加莎的《尼罗河上的惨案》。而在康妮·威利斯“牛津时间穿越”系列的《灯火管制》中,她更是直接让历史学家在伦敦大轰炸时期,直接与在医院当护士的阿加莎·克里斯蒂会面——说是“为爱发电”也不为过。
*一战中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照片
我翻开那本《尼罗河上的惨案》,读了起来,心想可能赫尔克里·波洛会知道答案吧。可飞机过于颠簸,书实在读不下去。没看几行,我便感到了恶心。机身又抖了三次,我把刚看完半页的书塞进靠背口袋里,闭上眼,脑子里玩味着谋杀掉某个人的想法。飞机上是完美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凶杀场景。
她的故事里,角色们总是挤在乡下的一栋房子或一座小岛上。在《尼罗河上的惨案》里,凶杀案发生于尼罗河上的一艘轮船上。可平心而论,若论凶杀现场,飞机比轮船更好。飞机上除了我们,就只剩空乘人员和一个日本旅行团。
——康妮·威利斯《尼罗河上的惨案》节选
那么谁是康妮·威利斯?对国内读者来说,或许并不耳熟,但说起她“大满贯”般的成就,你们一定会想要一睹她的杰作。
*美国科幻作家康妮·威利斯
十一次雨果奖得主,七次星云奖得主(获奖次数与厄休拉·勒古恩并列第一),还多次获得约翰·坎贝尔奖、轨迹奖等科幻大奖,康妮·威利斯是当之无愧的一代科幻大师。
她于2011年获达蒙·奈特纪念大师奖,肯定了她作为科幻作家的终身成就,成为第二十八位被全世界公认的科幻大师,也是少见的女性科幻大师。
康妮·威利斯短篇小说有着自身鲜明的风格,故事中常埋下许多措不及防的冷幽默,需要读者细细咂摸,然后会心一笑。
同时她还会在故事中塑造一些说话絮叨的人物,仿佛装作笔下发生的荒诞奇异事件并没有偏离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就算有外星人来袭、地球末日降临,那个角色仍关心着这趟旅途要去哪个景点,这个秋天庄稼收成如何。这使得这些惊奇的故事有了某种让人觉得滑稽的内涵,同时这种幻想与日常的交错将故事带往了未知的方向,让人在不安的氛围中欢笑着走向陡峭的结局。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故事里,每一个人物都有谋杀动机。丽莎丈夫自离开巴黎以来就一直酗酒;佐伊丈夫则从来说不完一整句话。警察可能会认为他是绷得太久,突然间暴起杀人。或者,他本想杀的是佐伊,而射中丽莎只是偶然。飞机上也没有赫尔克里·波洛会跳出来,揭露真凶的面目,解释诡谲的谜团。
……
“在电影里,就算有人告知,他们都不肯相信自己已死的事实。”我说。“吉萨离开罗有九英里远。”
“你在瞎说什么呢?”尼尔说。丽莎又停了下来,正靠在他身上,单脚着地,抖动着手中的凉鞋。“丽莎的那本推理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
“我说的是一部电影。”我回道,“里面的人物同乘一艘轮船,最后都命丧黄泉了。”
“这电影咱看过,对吧,佐伊?”佐伊丈夫说,“演员有米娅·法罗,还有贝蒂·戴维斯。还有那个侦探,他叫啥名儿来着?”
“赫尔克里·波洛。”佐伊说,“是由彼得·乌斯蒂诺夫饰演的。金字塔从早八点到下午五点对外开放,晚上还有彩色泛光灯的声光表演,用英语与日语进行讲述。”
“线索到处都是,可他们却选择忽视。”
——康妮·威利斯《尼罗河上的惨案》节选
*《尼罗河上的惨案》英文原版
而日常的反面,是尖锐冰冷的现实。康妮·威利斯的故事总是具有反转的一面,就连再日常的故事背后都可能露出诡异让人心惊的一角:念叨着一直没来做客的好友,其实早已灭门;热闹的旅行团其实正被引渡至冥府。正如康妮·威利斯自己在《尼罗河上的惨案》小说的后记里写道:
说不喜欢恐怖,其实并非实话——我热爱恐怖,只是不喜欢“那种”类型的恐怖。我喜欢的恐怖故事里虽没有可以名状的可怕事件发生,却依旧能让读者毛骨悚然。
那种故事里没有恶魔怪兽,也没有利器刺穿身体、各种内脏涌出,只有一座静谧友善的美丽小镇、一条白裙子、一团毛线,或是一艘昏暗废弃的远洋班轮在战时独自横渡着大西洋;或是一个女人站得笔直,一动不动,从湖的另一端直直地盯着你。
——康妮·威利斯《尼罗河上的惨案》后记
康妮·威利斯的小说同时日常得让人觉得有些“添堵”。
想做的事总是事与愿违,想要抵达的地方永远在不远的前方,想得到的东西就算得到也与想象的大相径庭……
正如我们想要“摆烂”的生活一样,康妮·威利斯的故事中没有幸运儿,没有得天独厚的主人公,甚至没有让人拍案叫绝的科幻设定。她将我们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加以变形,然后重组成披着普通生活“外皮”的科幻故事,就像切开平平无奇的石皮,暴露出里面无价玉石。她笔下的都是普通人,她笔下的科幻都是以故事本身取胜的作品。
*《康妮·威利斯杰作选》(外版封面)
康妮•威利斯的小说精彩绝伦,既有怪诞的喜剧,又有深沉的悲剧,还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尖端前沿的科学知识、令人难忘的人物角色融于一体。
如果你也喜欢康妮·威利斯这位科幻大师别具一格的风格,想要知道她如何化日常为奇观,将科幻和生活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想要踏上一趟荒诞的时空之旅,务必不要错过这本书。
在即将出版的《康妮·威利斯杰作选》中,收录了康妮·威利斯最具代表性的十个短篇故事,皆为雨果奖或星云奖获奖、提名作品,囊括了“牛津时间穿越”系列第一篇作品《烈火长空》(Fire Watch),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三奖作品《即使是女王》(Even the Queen),雨果奖、星云奖双奖作品《最后的温迪巴戈》(The Last of the Winnebagos)等等经典篇目。书中同时包含作者自序,并在每个短篇后都增加了作者的后记,另外还收入了威利斯的三篇公众演讲,是了解这位优秀作家的完美入门读物。
*左为《烈火长空》英文版书封,右为《即使是女王》英文版书封
最热文章
【榕哥烙科】第537期:进化的速溶咖啡,如何越来越醇?
“瓷韵中秋,科技添彩”——2024年中国科技馆陶瓷主题中秋专场活动
守时大神——空间冷原子钟
《爆款好人》:网红是如何吸引眼球的?
【榕哥烙科】第541期:想要一口好牙,只靠刷牙可不行
中国科学技术馆2024年体验官招募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