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音视频  >  音频  >  向科学致敬

第4集 嫦娥奔月

第4集 嫦娥奔月 0:00
最新发布时间: 2020-04-03
分享到:

  在文字出现以前,神话是人类记录历史的载体,是最早的智慧之光。中国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有很多,从盘古的开天辟地,到女娲的捏泥造人;从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全力治水,到后羿为解救黎民百姓而举弓射日的壮举,再到嫦娥不慎吃下仙丹飞升月宫等等,全都是中华儿女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

  事实上,“嫦娥奔月”并不仅仅只存在传说之中,在我国航天事业上,也有一个有关“嫦娥奔月”的美丽故事。传说中的嫦娥可能吃一颗丹药就可以飞上月宫,但中国航天事业上的“嫦娥”却需要中国科学家们多年来不断的苦心钻研,才能奔向月宫。

  1978年,美国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时,为中国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块由“阿波罗”号宇航员从月球上取回的岩石样本。

  当时,我国做天体岩石研究的人员还很少,于是这块岩石样本就送到了我国最早研究陨石的科学家——欧阳自远手中。在拿到岩石样本之后,欧阳自远便小心翼翼地将这块珍贵的石头切成两半,只用半块进行研究。

  这块小小的石头就像是一份来自月球的邀请函,然而,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强大综合国力的基础之上,对于当时的新中国来说,想要奔赴月球的邀约,还需要积蓄力量。

  在1961年4月12号,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飞船,完成了人类首次太空飞行,第一次在外太空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八年后,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并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然而这一步,却消耗了美国256亿美元。投资巨大的“阿波罗计划”使美国引领全世界高新技术发展长达20年之久。

  到了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探月工程。

  万事开头难,首先面临的就是经费问题,根据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的介绍,当时探月工程的费用,大约是14亿人民币,这和美国“阿波罗计划”的256亿美元投入形成了天壤之别。在当时,14亿人民币只够在北京修两公里地铁,然而科学家们却要靠这些资金完成一次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远行。

  为了探讨出合理方案,欧阳自远找到了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的栾恩杰,最终根据实际国情,将中国的探月工程拆分为“绕、落、回”三个部分。第一步先完成绕月飞行,第二步进行落月探测,第三步则为采样返回。

  2007年10月24号,“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这个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的卫星,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的,寄托了我国人民对于探索月球的美好期盼。

  这是《爱我中华》这首歌曲的旋律,在“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后播放的歌曲数量多达30首,《爱我中华》就是其中一首。

  不过,我国的“嫦娥一号”卫星可不单单只有进入太空播放歌曲这一个任务,还要去执行更加艰巨的任务,比如,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

  作为中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它的成功发射必然在中国科技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和其他探月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这次探月活动不走寻常路,从立项到成功发射仅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

  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出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项目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外,更重要的是大批国内顶尖科学家为了项目的圆满完成,夜以继日、辛勤工作。

  关于“嫦娥工程”的第一步绕月飞行,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模拟和数据统计。其中,最令科学家头疼的就属轨道设计这个难题了,由于当时火箭的运载能力不足以把卫星直接送入地月轨道,因而必须先让卫星进入地球轨道,再通过几次变轨,才能进入月球轨道。

  但对月球轨道的研究,此前在中国并无先例,一旦轨道设计出现丝毫的偏差,绕月飞行计划就会前功尽弃。但这并不足以难倒中国的航天工作者,在经历了改革开放、自主创新、拼搏奋斗的漫漫路途后,这时的中国航天人已经有了足够的自信和底气,走适合自己的独特道路。中国的月球轨道设计人员通过重建模型的创新设计,最终精确无误地完成了月球轨道的计算。

  正因为中国航天人追求完美、自主创新的精神,“嫦娥一号”从发射到绕月成功一共经历了13天,直到2009年3月1号,“嫦娥一号”以撞击月球的方式,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原本设计寿命只有一年的“嫦娥一号”,绕月飞行了将近五百天。在这段时间里,它看遍了月球的每个角落,制成了中国航天史上第一张三维全月图,形成了第一份中国人自主的月球探测资料。

  “嫦娥一号”任务的顺利完成,不仅树立了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突破并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中国的探月工程既然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那么继续探索之路,就势在必行。于是在2010年10月,“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发射,完成了月球预选着陆区的高分辨率成像等任务,为接下来的“嫦娥三号”落月探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但能否实现在月球表面的软着陆,还要看“嫦娥三号”能不能顺利完成任务。

  在“嫦娥三号”的“落月探测”过程中,发动机需要有很大的推力变化,而中国国内从未有过任何变推力发动机的研制经验。因此,如果“嫦娥三号”任务想要成功,那么设计世界先进水平的全新变推力发动机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最终,中国航天人凭借一系列的创新手段和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加工技术,历经5年攻关,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变推力发动机。

  但即便是配备了变推力发动机,“嫦娥三号”在技术上距离实现软着路,还需要研发出准确测定着陆器悬停高度的γ关机敏感器,用来实时精确测量“嫦娥三号”与月球表面的距离,并发出发动机关机的指令。

  2013年12月14号,“嫦娥三号”终于在精准的控制之下,稳稳降落在了月球虹湾地区,这是中国航天器第一次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随后,玉兔号月球车顺利完成了落月巡视探测任务,迈出了“嫦娥工程”的第二步“落月探测”。接下来,我国航天人会用更加先进,更有创新的科学技术,逐渐走好“嫦娥工程”的第三步“采样返回”。

  嫦娥奔月,这个中国人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如今正在变为现实,而在梦想成真的背后,一直充满着中国航天人探索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相信在未来的揭秘宇宙的过程中,中国航天人将继续攀登科技高峰,不断刷新“中国高度”。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