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音视频  >  音频  >  向科学致敬

第18集 天文学的摇篮

第18集 天文学的摇篮 0:00
最新发布时间: 2020-04-03
分享到:

  这段耳熟能详的旋律,相信很多人一听就能猜到是什么歌。这就是响遍大江南北的《茉莉花》,但有些朋友应该不知道这首歌是起源于南京民间传唱百年的《鲜花调》,是表现南京传统特色的最佳选择。

  石头城墙,梧桐大道,古城南京拥有着历史沉淀的沧桑,即使在如今的现代化城市中,也有它挥之不去的历史缩影。这座南京古都拥有着7000多年的文明史、近2600年的建城史以及近500年的建都史,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说到南京,还有一个令人心生向往的地方,那就是位于南京城几何中心的紫金山,也叫钟山,自古就被誉为是江南四大名山之一,有“金陵毓秀”的美誉。也正是在这里,我国自己建立了第一个现代天文学研究机构,曾有“远东第一台”之称,更是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紫金山一直是南京名胜古迹,荟萃之地。俯瞰紫金山就会发现,在紫金山西峰之巅,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几座银白色的圆顶建筑,非常的引人注目,这就是驰名中外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而如果我们想要了解紫金山天文台的建造历史,就需要把时间倒回140多年前。

  那时,在福建长乐的一户人家里,有一位十岁少年特别喜欢观天象,这位名叫高鲁的少年在遥看星空的时候,一定想不到,当他到了五十知天命的年龄,会在南京继续观测天象。

  1912年,从比利时学成归来的高鲁,被任命为中央观象台台长,16年后,中央研究院成立,高鲁被院长蔡元培任命为第一任天文研究所所长,研究所办公地点和观测点设在了南京的鼓楼。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文台,于是在天文研究所成立后,高鲁立即提出在紫金山筹建天文台这个建议。然而就在筹备工作准备转入实际运作的时候,高鲁接到通知需要转任法国公使,于是不得不将这个建造天文台的光荣使命,交给了他所信任的厦门大学天文系主任余青松。

  于是,这位第二任天文所所长、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开拓者余青松临危受命,本想按高鲁的计划,在紫金山第一峰上建造天文台,但由于修筑第一峰的盘山公路工程太大,财力物力有限,最终只好决定将天文台改在了地势稍微低些的西峰。

  由于经费有限,余青松另辟蹊径重新设计。曾经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的刘炎研究员回忆说:他们为了节省经费,所以很多事情就自己干了,特别是设计,余青松早年就是,他是学土木建筑出身的,所以他自己设计。设计是最重要的,从哪条线怎么上去,而且选什么材料,怎么节省经费,是由他来定的。

  盘山公路从1929年秋开工,在1930年夏完工,命名为“天文台路”。为了方便车辆的通行,这条公路全程都是“之”字形修建的,按照当时的货币来计算的话,造价大约有三万三千多元,这还是在余青松节省经费下的开支。

  在修好天文台路之后,陵园管理委员会提出,在建造天文台的过程中,天文台的屋顶和屋檐必须采用中式设计风格。但这种风格主要都体现在建筑的屋顶和房檐上,与天文观测所需要的圆形屋顶有了冲突。毕竟天文观测的屋顶需要有最大观测视角,因此为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专家们只好开动脑筋,大胆创新。

  最终在余青松和全体职员的不懈努力下,1934年9月1日,紫金山风景秀丽的第三峰上,形成了这样一座前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三间四柱式的牌坊,后有能够具有最大观测视角的一个银白色圆形大屋顶的天文台,整个造型古朴厚重,中西风格合璧,浑然一体并且丝毫不觉得突兀。

  曾经在紫金山天文台工作的王思潮研究员,认为中西合璧的紫金山天文台具有很亮眼的中国特色。

  他不是简单的模仿西方的望远镜,而是把西方的这个望远镜的圆顶再加上东方的建筑,所以还是带有这个中国特色,东方色彩的,所以还是很好的。

  紫金山天文台建成之后,引进了一座大型望远镜,这是当时世界最为著名的光学工厂德国蔡司为紫金山天文台量身定制的。也正是借助这座望远镜,紫金山天文台在1935年5月,首次发现一颗小行星,国际行星中心按紫金山天文台意愿将其命名为“中国”号。

  其实,除了这部分现代天文观测设备外,紫金山天文台还保存了很多国宝级的古代天文仪器,比如天球仪、简仪、浑天仪等等。尤其是浑天仪,它是我国古代测量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紫金山天文台保存的这台浑天仪铸造于明朝正统年间,距今500多年的历史,是现存唯一的天文仪,由于这台浑天仪是青铜器铸造,所以,它也是国内体量最大的青铜器。

  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天文台,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开端,同时也继承了中国古代几千年来天文学的精髓,而且,中国现代天文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和天文台站大多从这里诞生、组建和拓展。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紫金山天文台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

  随着社会对天文知识的深入探索,人们不仅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附近建起了一座实验大楼,更是建造了人造卫星观测楼,拥有了射电天文实验室、空间天文实验室、天体物理研究部和天体力学研究部四个主要研究单元。

  1998年的时候,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正式开始,经过天文学界的努力,天文基地被列入首批启动的知识创新基地之一。当时,中国天文学研究的布局集中在院属“五台三站一中心”,其中就有紫金山天文台。

  另外,紫金山天文台还是中国历算的权威机构,负责编算和出版每年的《中国天文年历》、《航海天文历》等历书。

  对于紫金山天文台的意义,曾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党委书记的鲁春林说到:我们中国天文学的这个主要的分支机构一些重要的分支学科,都是在紫金山天文台开拓和发展起来的,又培养了后面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所以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研究实力非常强大的中国天文学的研究队伍。

  如今,改革开放已走过40年,紫金山天文台旧址也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不被用来做专业的天文观测研究工作。而是对外开放,吸引着川流不息的游客前去感受我国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并且以现代化的天文科普博物馆的形式,发挥着新的作用。那就是传承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科技道路的发展进程。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