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音视频  >  音频  >  向科学致敬

第43集 秦山核电站的建造

第43集 秦山核电站的建造 0:00
最新发布时间: 2022-06-22
分享到:

  在20世纪70年代,秦山这个地方,除了浙江省杭州市海盐县的居民,其他人可能还并不熟悉。当时我国决定建设核电站首座核电站的地址就定在秦山脚下,中国核电从这里迈出了蹒跚第一步。所以,秦山不仅目睹了中国核电的起步,见证了民族核电丰碑的诞生。 

  如今,杭州湾畔这座并不巍峨的小山丘,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最大核电基地的代名词,也打造出民族核电未来发展的脊梁。 

  在了解秦山核电站建造历程之前,我们先来掌握一个基础知识。 

  什么是核电站呢? 

  我们知道水电站是把水能转换成电能的一个大型工程。而核电站,是利用原子核内部蕴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新型发电站。核电技术研究的突破,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1991年12月15日,我国核电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天,秦山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秦山一期工程)在这天首次并网发电成功。 

  这里提到了一个我们不常见的词——压水堆,它的全称叫做“加压水慢化冷却反应堆”。也就是用加压、没有发生沸腾的普通水作为慢化剂和冷却剂的反应堆,是核电站中应用数量最多、容量最大的维持核裂变反应的堆型。 

  在秦山核电站的初步研发时期,可借助的公开资料非常少,所有的技术资料、科研数据和设备制造样件,技术人员几乎都要从零开始。所以,我国首次将“核能”变“核电”的技术开发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作为秦山核电站工程的总设计师欧阳予始终坚持要做属于中国自己的核电技术。凭着“边学边干”的极大热情,在几十个科研团队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和工厂的大力协同下,将关键问题逐一攻破,完成了380项科研项目,其中100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部级奖励。 

  在为核研究有新进展而感到高兴的同时,我们也应牢记一件事,核,除了能给人们提供电力,更重要的是对核能安全性要有更加专业的把控。所以,保证核能的安全运行,就成了当时技术人员所要攻破的关键问题之一。在这一问题的驱使下,一台秦山30万千瓦核电机组全范围培训仿真机应运而生了。经过长期的规划与协调,已由技术探索向持续发展阶段进行转变。尤其在设计、安全分析、建造调试、规程验证、运行分析等方面对核电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秦山核电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张建成谈起秦山核电站的发展之路,同样豪情满怀。 

  张建成记得,秦山核电站是1985年破土动工的,1984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核能动力专业毕业的他,被分配到正在筹建中的秦山核电站。筹建初期条件十分艰苦,冬季很冷,夏季又热蚊虫又多,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常态,施工队住在工棚里,但大家依旧干得热火朝天。那时的他,一直参加各种培训,目的就是要成为中国大陆核电的第一批主控室操纵员。 

  通过4年的培训学习,数十次的考试审核,在1989年,张建成最终成为了首批中国核电操纵员中的一员,随后全身心投入到秦山核电站主控室的运行调试中。主控室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三班倒,每班6人。大家各司其职,每天都非常忙碌。 

  1991年12月15日0时15分,值班指挥下达了并网指令,操纵员果断按下主控室操作盘上的启动按钮张建成发现电功率显示屏上的数字瞬间由0跳到15兆瓦,这意味着秦山核电已与华东电网成功并网,我们的核电梦终于实现了。 

  秦山核电站的并网发电,是中国和平利用核能的一项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掌握核电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七个能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 

  最初,秦山核电站满功率发电,每年只能向华东电网送电15亿千瓦时。但在不断改造设计、精益求精中,秦山核电迅猛发展壮大,目前已拥有9台机组,总装机容量656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00亿千瓦时 

  在秦山核电站建设者们看来,“秦山一期”更像是中国核电的“孵化器”。通过“秦山一期”的建设,我国核电技术、核电队伍、建设经验、自主发展核电的根基都得到长足发展。 

  “秦山一期”建成后不久,秦山核电站又先后开工建设了二期和三期工程,并引进国外技术力量和国内地方政府资本参与建造。在我国核电发展史上,秦山二期筑就的是一座丰碑:她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营的首座商用核电站。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说,“核电国产化之路能否走通,关键就看在核心技术的掌握上能否突破。” 

  2002年4月和2004年5月,随着秦山二期1、2号机组相继投入商业运行,我国核电站建设实现了由原型堆向大型商用核电站的重大跨越,意味着我国自主掌握了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技术。 

  与前期工程不同,2003年7月建成投产的“秦山三期”,是中国和加拿大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项目,也是我国首座重水堆核电站。重水(zhong四声)是由氘和氧组成的化合物。重水堆也就是以重水作慢化剂的反应堆,可以直接利用天然铀作为核燃料。中核集团秦山第三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国良介绍说“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实现了核电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整个工程比计划提前112天,创造了重水堆核电站建设工期最短的世界纪录。而更重要的是,秦山三期的建设,全面提升了我国核电建设能力,也使我国核电项目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秦山三期”汽轮机组由国外厂商设计制造,原设计额定功率为72.8万千瓦,但在商业运行时性能考核试验值却只有72万千瓦。为了找回这“走丢”的0.8万千瓦,国外供货商奋战了三年,最终失败而归。就在外国专家离开后的一年内,我国核电专家奋力攻关,把“走丢”的功率给找回来。而且在不需增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每年还可以增加发电量1.2亿千瓦时。魏国良得意地说:“秦山三期自主改造的良好实践,成为对国外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功范例。” 

  2003年,我国做出了“积极推进核电建设”的决定,核电发展迎来了久违的春天。主要发展方向由“适度发展”转变为“积极推进”,我国核电建设被迅速推上“快车道”。秦山二期扩建、岭澳二期工程开工,浙江三门、福建宁德、山东海阳等一批项目紧随其后,核电发展的势头锐不可当。 

  根据工程项目介绍我们会发现,在这批核电站新军中,除了以三代核电技术引进为依托的三门、海阳项目外,其他系列核电项目都采用了中国自主设计的“二代加”核电技术。“二代加”指的是我国自主设计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对此,中核集团核电部主任陈桦解释“掌握‘二代加’水平的核电自主设计能力对于我国未来的核电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二代加’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核电技术水平差距的大幅度缩短,也为后续三代核电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代加’这一概念的背后是几代中国核电科研设计人的心血凝结。利用“二代加”技术研发中形成的研发平台完成大型先进压水堆科研项目,将为2020年后核电更大规模的发展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力机型。 

  2006年,在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统计的全球265台压水堆机组中,秦山核电站30万千瓦核电机组9项综合指标中有6项进入先进行列。中国核电行业的起步,不仅使我国核电厂有了“零的突破”,还铸就了中国核工业从军工到和平利用、二次创业的历史丰碑。我国首座核电站已经安全运行多,一如既往地展现它所特有的“安全典范发展”的特色 

  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等一座座核电站的成功并网发电,使人们渐渐摆脱了“核能等同于原子弹”的刻板印象,同时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逐渐被人们认可和接纳。 

  今天,如果走进位于浙江海盐滨海的秦山核电基地,不仅能看见花园式厂房沐浴在徐徐海风中,还有宽阔整洁的路面,绿意盎然的景观,高低错落的楼群,被静静簇拥在山与海之间,与城市和谐相融在一起。秦山核电获得的成功,是一次自主发展的历史跨越,更为核电技术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1-2022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