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捕集技术能帮助我们阻止全球变暖吗?--中国数字科技馆
./t20191024_928952_taonews.html
首页  >  音视频  >  音频  >  科学播报

碳捕集技术能帮助我们阻止全球变暖吗?

<a href="../202006/t20200620_1029465.html">电动汽车的排放量有多大?</a>(科学播报) 0:00/0:00
最新发布时间: 2019-10-23
分享到:

  

  全球碳排放水平仍在持续上升(图片来源:pixabay)

  现今,全球范围内的碳排放水平仍然在不断上升。为了阻止日益严峻的全球变暖形势,过去人们提倡的解决办法是节能减排。一方面,开发可以回收利用、且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新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改善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普及节能电器设备,倡导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降低个人日常产生的能源消耗。

  然而,虽然各种节能减排的措施一直在持续推行,但是全球碳排放总量的统计数据却并不乐观,甚至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近几年的调查报告里,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即便从现在起将每年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降低到零,也不足以改善已经恶化的大气环境。人们需要做的可能不仅只是节能减排,而是必须设法清除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

  幸运的是,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多种碳捕集技术已经日益成熟。碳捕集的原理是通过各种外部力量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这些力量包括但不仅限于植物、土壤、装置、海洋等。主要的技术包括植树造林、土壤固定、地下存储、机器捕集、风化处理和海洋施肥等。

  

  通过外部力量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图片来源:pixabay)

  其中,土壤固定和植树造林是最广泛适用的碳捕集技术。植被会吸收二氧化碳,一方面是转化为自身的组成,另一方面则是将其输送和固定于土壤之中。但是,这种自然的方法持久性却不如生物能源技术或者纯粹的机器吸收处理。后两者都可以实现对二氧化碳的永久封存,不过相对的,这些技术的实施成本较高。

  在工业领域,借助生物能源技术,工厂可以将燃料燃烧后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并存储到地下。但是这个方法需要占用土地,因此成本较高。在农业领域,正确处理有机废料,例如进行高温加热,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燃料。由于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消耗能源,因此也是属于成本较高的方法。

  利用海洋的碳捕集技术也是科学家的研究方向。一种思路是将岩石粉末撒入海洋,使二氧化碳参与反应,进而转化为碳酸盐沉入海中。另一种则是撒入铁屑,促进海洋浮游生物生长,浮游生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转化。不过这两种方案目前都存在弊端,包括在成本和稳定性方面,进一步甚至有可能造成其他生态问题。

  

  全球变暖形势严峻(图片来源:见参考文献)

  但是碳捕集技术真正的问题在于,当研究顺利完成,人们能够完全控制其成本和方法的时候,气候的恶化可能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以美国为例,至本世纪末迫切需要清除的二氧化碳大约是千亿吨的量级,而各种方法每年能够捕集的量大约在数十亿吨。也就是说,无论如何从现在起就必须着手进行相关措施,否则将可能阻止不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然而,对这些措施的投入往往需要在几十年后才能看见明显成效,这也是多年以来推进缓慢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各种碳捕集技术的优缺点各不相同,彼此之间也存在实施上的冲突。对于具体采取哪一种碳捕集技术,人们尚未能达成一致的观点。最终,虽然形势十分严峻,但企业和有关部门也难以立即采取行动,只能是保守地继续推行各种碳排放相关的政策。

  不过今天,随着对碳捕集技术的更多了解与发展,合理运用碳捕集技术改善土壤或者生产燃料,可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这也许能够打破僵局,对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

 

原创稿件

制作:叶鹏飞

审校:于颖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

参考文献:Fuss, S., Lamb, W. F., Callaghan, M. W., Hilaire, J., Creutzig, F., Amann, T., . . . Minx, J. C. (2018). Negative emissions—Part 2: Costs, potentials and side effect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3(6), 063002.

  


专辑里的声音
去除甲烷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吗?
利用惯性原理可以突破传统火箭的速度吗?
机器人集群工作会更高效吗?
太空望远镜要多大才有可能发现外星生命?
穿山甲是否是新冠病毒中间宿主
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
免疫系统的起源
乐高成为隔热新材料
柔性机械“昆虫”诞生
真核生物属于古细菌吗
流感病毒是如何逃过人体免疫系统识别的?
肿瘤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病情更重,恶化更快
何种疗法对新冠肺炎疗效更加显著
是穿山甲把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给了人吗?
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有何不同?
首个人类冠状病毒是怎样被发现的?
冠状病毒真的可怕吗
可高效回收的高性能塑料
复杂网络助力抓住恐怖分子
不需要引擎的飞机
时空是连续的吗
为什么我们难以见到反物质
飞行器应该像鱼还是像鸟
晚上服用降压药效果更好
什么是电子皮肤
蓝光电子屏会加速衰老
宇宙会保留黑洞吞噬掉的信息吗
海豚有“第六感”吗?
大脑中的想法可以被直接读取吗?
红外光能改变水分子的结构吗?
胰岛素可以口服了
激光也可以传递声音吗?
我们如何观测银河系之外的天体?
今天的水星值得我们去探索吗?
什么是机器学习
又有两种海洋生物被发现了
森林砍伐是亚马逊森林火灾频发的关键原因
磁铁有助于提高水电解氢性能
发射失败的卫星也可以作为研究工具吗?
火星和金星哪一个更适合人类居住?
今年是历史上最热的一年吗
智人在多久以前开始走出非洲
碳捕集技术能帮助我们阻止全球变暖吗?
子宫与女性的记忆能力有关吗?
磁铁可以是液态吗?
有氧运动有望治疗偏头痛
精神疾病与免疫系统的异常有关吗?
二氧化硅材料可以提升火星宜居性
大脑的性别差异究竟有多大?
手机信号可以用来监测雾气吗
骨头里的胶原蛋白也是一种“指纹”吗?
声音最大有多大?
不同动物之间可以进行心脏移植吗?
质子也有寿命吗?
贫富差距可能导致物种损失吗?
含糖饮料增加患癌风险
为什么日冕的温度要高于太阳的表面?
医疗服务应该注重性别差异吗?
太极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多喝牛奶可以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宇宙是否真的发生过大爆炸?
为什么不能长时间戴耳机
土卫二上可能诞生生命吗?
睡眠不足会导致“社恐”
如何探测地球深处
过度睡眠可能增高全因死亡率
肥胖可以改变大脑形态
为什么口腔伤口愈合得更快
猴子也会制造石器吗?
生命可能由陆地起源吗?
地衣是生物还是生态系统?
试管婴儿为何患高血压风险更高
计算机运算速度真的在指数倍增长吗?
为什么十字花科蔬菜能防癌
黑洞吞噬一颗恒星需要多久?
戒烟与糖尿病有关吗
氢气也能作为超导材料吗?
人到底有多少个基因
口哨声也能表达语言吗?
衰老可以被逆转吗
孕期压力会对胎儿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高脂肪低碳水竟能抑制肿瘤生长
常见氨基酸可显著提高化疗效果
过敏可以预防皮肤癌
运动可以治疗腰疼吗?
脱发会增加患癌风险
喝茶可降低心脏病风险
我们需要益生菌吗?
长时间缺乏睡眠显著降低认知能力和注意力
人为什么会自言自语?
第四种物质状态——等离子体
心脏可以长出新血管吗?
植物有眼睛吗?
很多人说蚊子喜欢O型血,但真的是这样吗?
母乳喂养会影响婴儿的饮食喜好吗?
疱疹病毒可能导致阿尔兹海默症
精神疾病与大脑的酸性有关吗?
发生时间接近的记忆更容易产生关联吗?
真空真的是空的吗?
无创近视手术有望实现
胎儿具有成熟的免疫系统吗?
人造感觉神经诞生
超级T细胞受体有助杀死遭HIV感染的细胞
常见止痛药有望成为抗癌药
辨别色彩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吗
记忆可以移植吗?
电子书更不容易记住吗
尼安德特人为什么面部中间前凸
注射胚胎干细胞真的能续命吗
记忆可以剪辑吗
睡眠其实是工作的一部分
日光照射能够改善学习记忆
植物有听觉吗
生酮饮食有益大脑?
360度全景相机
0是不是自然数
我们看到的月球为什么只有一面
体内储存特殊脂肪酸可以延长寿命?
甲状腺激素可能影响抑郁症发病率
飞机玻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口服胰岛素有望实现
吃菠萝为什么嘴会麻麻的?
咖啡和茶,谁更提神?
过敏性鼻炎
火药起源
犀牛走向灭亡
核磁共振预测自闭症
生命真的起源于海洋吗?(3)
生命真的起源于海洋吗?(2)
生命真的起源于海洋吗?(1)
虚粒子:更深层的物理学线索(下)
虚粒子:更深层的物理学线索(上)
性别新知:性别认同(下)
性别新知:性别认同(上)
与自己对话:大脑中的声音(下)
与自己对话:大脑中的声音(上)
生命真的起源于海洋吗?(上)
神秘的纳莱迪人之谜告破(下)
神秘的纳莱迪人之谜告破(上)
宇宙学对撞机:两个极端尺度的交融(下)
宇宙学对撞机:两个极端尺度的交融(上)
卡西尼号的遗产(下)
卡西尼号的遗产(上)
婴儿哭声里的疾病信号(下)
婴儿哭声里的疾病信号(上)
切掉一半大脑,你也能活?
把酒卖贵点,就能减少犯罪?
长寿有迹可循?
为什么保守秘密让人精疲力竭
畅聊数字化生存
海洋酸化破坏鱼类感知系统
深夜睡不着?可能是因为你有失眠基因
即使关机,手机还是会偷走你的睡眠
你的大脑能上传到数字化世界吗
酷刑逼不出真相
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搞错了阿尔兹海默病背后的元凶?
逼退英军的德国,却没能及时造出原子弹
“科学家告诉我,多吃脂肪能长寿?”你想多了
查看更多
©2011-2025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