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服用降压药效果更好--中国数字科技馆
./t20191231_935887_taonews.html
首页  >  音视频  >  音频  >  科学播报

晚上服用降压药效果更好

<a href="../202006/t20200620_1029465.html">电动汽车的排放量有多大?</a>(科学播报) 0:00/0:00
最新发布时间: 2019-12-27
分享到:

  高血压,是这两年患者增加最多的疾病之一。根据估计,我国目前有5亿成年高血压患者。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高血压患者,一天24小时内的血压值都会随着昼夜节律有所波动,比如高血压患者常常在清晨血压最高。简单的血压升高,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不少的问题,心血管疾病、肾病、痴呆等的风险都会因高血压而升高。

  降压药是控制血压的重要方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降压药的服用时间没有太大影响,只要每天按时服用就行。然而实际上,药物的效果会随着在体内的代谢而在一定时间后逐渐减弱。由此不难得出,服药时间可能会影响血压控制情况。

  近日,西班牙维戈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对近2万人进行了6.3年的临床试验后发现,相比早起后服用降压药,在睡前服药可以降低45%的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心血管死亡、出血性中风、心衰的风险分别降低56%、61%和42%。也就是说,通过改变服药时间,我们最多能在原有基础上降低一半左右的心血管风险。该研究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

  目前诊断高血压的标准指的都是白天安静时的血压值。而人在一天中的血压是不同的,正常人在白天血压较高,而入睡后会降低10%~20%。这样,描记下来的24小时血压曲线形如一把勺子,被称为“勺型血压”。

  与之对应,有些人的血压,在睡眠期间下降不足10%,被称为“非勺型血压”,其中甚至有人夜间血压反倒升高,成为“反勺型血压”。相比于正常的勺型血压,这样的非正常血压波动,与多种心血管风险升高有关。而动态血压监测中的睡眠血压平均值,也是一个比日间血压或24小时血压平均值更为敏感的心血管预后指标。

  血压有昼夜波动,那降压药的治疗效果会不会也与服药时间有关呢?确实,先前的研究发现,在睡前服用降压药,能让一天中的血压波动更为接近正常的勺型。这次,研究人员更进一步,探究了睡前服用降压药对心血管风险的影响。

  研究人员们招募了19084名正常作息的成年血压患者,他们平均年龄60.5岁,10614人为男性。参与者们被随机分配在晚上睡觉前或早上起床后根据医生建议服用降压药,并接受至少每年一次的随访,化验血尿,测量48小时动态血压。

  他们服用的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钙拮抗剂(CCB)、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中的一种或几种,并会在每次随访时根据血压控制情况进行调整。使用最多的还是ARB和ACEI这两种RAAS相关的降压药。

  经过中位6.3年的随访,一共出现了1752例主要心血管结局,包括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心力衰竭、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心血管死亡。

  红线代表晚上服药,蓝线代表白天服药,由图可知晚上服药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更低。(图片来源:Vigo University)

  各种心血管指标上,睡前服药的患者,睡眠期间的血压显著低于早起服药的患者,而他们白天时的血压相近,这也使得高心血管风险的非勺型血压在早起服药的患者中更多。此外,睡前服药的患者还有着更低的血LDL和肌酐水平,更高的血HDL水平。

  最为重要的心血管风险上,在排除了年龄、性别、病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相比早起后服药,睡前服用降压药可以降低45%出现主要心血管结局的风险。其中,心血管死亡、出血性中风、心衰、外周动脉疾病的风险分别降低了56%、61%、42%、48%。而不良反应和依从性上,两组患者并没有明显差距。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的高血压治疗指南没有提到或推荐任何首选的治疗时间。基于降低早晨血压水平这一误导目标,医生们最常建议早上服药。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睡前服用降压药的病人比醒来时血压控制得更好,最重要的是,他们死于心脏和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降低。

  

原创稿件

制作 曾子芹 西南交通大学

审校 魏潇 中山大学神经科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 博士后研究员

参考来源:

[1] HERMIDA R C, CRESPO J J, DOM NGUEZ-SARDI A M, et al. Bedtime hypertension treatment improves cardiovascular risk reduction: the Hygia Chronotherapy Trial[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9.


专辑里的声音
去除甲烷可以缓解温室效应吗?
利用惯性原理可以突破传统火箭的速度吗?
机器人集群工作会更高效吗?
太空望远镜要多大才有可能发现外星生命?
穿山甲是否是新冠病毒中间宿主
全球新冠肺炎大流行
免疫系统的起源
乐高成为隔热新材料
柔性机械“昆虫”诞生
真核生物属于古细菌吗
流感病毒是如何逃过人体免疫系统识别的?
肿瘤患者感染新冠肺炎病情更重,恶化更快
何种疗法对新冠肺炎疗效更加显著
是穿山甲把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给了人吗?
新冠病毒与流感病毒有何不同?
首个人类冠状病毒是怎样被发现的?
冠状病毒真的可怕吗
可高效回收的高性能塑料
复杂网络助力抓住恐怖分子
不需要引擎的飞机
时空是连续的吗
为什么我们难以见到反物质
飞行器应该像鱼还是像鸟
晚上服用降压药效果更好
什么是电子皮肤
蓝光电子屏会加速衰老
宇宙会保留黑洞吞噬掉的信息吗
海豚有“第六感”吗?
大脑中的想法可以被直接读取吗?
红外光能改变水分子的结构吗?
胰岛素可以口服了
激光也可以传递声音吗?
我们如何观测银河系之外的天体?
今天的水星值得我们去探索吗?
什么是机器学习
又有两种海洋生物被发现了
森林砍伐是亚马逊森林火灾频发的关键原因
磁铁有助于提高水电解氢性能
发射失败的卫星也可以作为研究工具吗?
火星和金星哪一个更适合人类居住?
今年是历史上最热的一年吗
智人在多久以前开始走出非洲
碳捕集技术能帮助我们阻止全球变暖吗?
子宫与女性的记忆能力有关吗?
磁铁可以是液态吗?
有氧运动有望治疗偏头痛
精神疾病与免疫系统的异常有关吗?
二氧化硅材料可以提升火星宜居性
大脑的性别差异究竟有多大?
手机信号可以用来监测雾气吗
骨头里的胶原蛋白也是一种“指纹”吗?
声音最大有多大?
不同动物之间可以进行心脏移植吗?
质子也有寿命吗?
贫富差距可能导致物种损失吗?
含糖饮料增加患癌风险
为什么日冕的温度要高于太阳的表面?
医疗服务应该注重性别差异吗?
太极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多喝牛奶可以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宇宙是否真的发生过大爆炸?
为什么不能长时间戴耳机
土卫二上可能诞生生命吗?
睡眠不足会导致“社恐”
如何探测地球深处
过度睡眠可能增高全因死亡率
肥胖可以改变大脑形态
为什么口腔伤口愈合得更快
猴子也会制造石器吗?
生命可能由陆地起源吗?
地衣是生物还是生态系统?
试管婴儿为何患高血压风险更高
计算机运算速度真的在指数倍增长吗?
为什么十字花科蔬菜能防癌
黑洞吞噬一颗恒星需要多久?
戒烟与糖尿病有关吗
氢气也能作为超导材料吗?
人到底有多少个基因
口哨声也能表达语言吗?
衰老可以被逆转吗
孕期压力会对胎儿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高脂肪低碳水竟能抑制肿瘤生长
常见氨基酸可显著提高化疗效果
过敏可以预防皮肤癌
运动可以治疗腰疼吗?
脱发会增加患癌风险
喝茶可降低心脏病风险
我们需要益生菌吗?
长时间缺乏睡眠显著降低认知能力和注意力
人为什么会自言自语?
第四种物质状态——等离子体
心脏可以长出新血管吗?
植物有眼睛吗?
很多人说蚊子喜欢O型血,但真的是这样吗?
母乳喂养会影响婴儿的饮食喜好吗?
疱疹病毒可能导致阿尔兹海默症
精神疾病与大脑的酸性有关吗?
发生时间接近的记忆更容易产生关联吗?
真空真的是空的吗?
无创近视手术有望实现
胎儿具有成熟的免疫系统吗?
人造感觉神经诞生
超级T细胞受体有助杀死遭HIV感染的细胞
常见止痛药有望成为抗癌药
辨别色彩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吗
记忆可以移植吗?
电子书更不容易记住吗
尼安德特人为什么面部中间前凸
注射胚胎干细胞真的能续命吗
记忆可以剪辑吗
睡眠其实是工作的一部分
日光照射能够改善学习记忆
植物有听觉吗
生酮饮食有益大脑?
360度全景相机
0是不是自然数
我们看到的月球为什么只有一面
体内储存特殊脂肪酸可以延长寿命?
甲状腺激素可能影响抑郁症发病率
飞机玻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口服胰岛素有望实现
吃菠萝为什么嘴会麻麻的?
咖啡和茶,谁更提神?
过敏性鼻炎
火药起源
犀牛走向灭亡
核磁共振预测自闭症
生命真的起源于海洋吗?(3)
生命真的起源于海洋吗?(2)
生命真的起源于海洋吗?(1)
虚粒子:更深层的物理学线索(下)
虚粒子:更深层的物理学线索(上)
性别新知:性别认同(下)
性别新知:性别认同(上)
与自己对话:大脑中的声音(下)
与自己对话:大脑中的声音(上)
生命真的起源于海洋吗?(上)
神秘的纳莱迪人之谜告破(下)
神秘的纳莱迪人之谜告破(上)
宇宙学对撞机:两个极端尺度的交融(下)
宇宙学对撞机:两个极端尺度的交融(上)
卡西尼号的遗产(下)
卡西尼号的遗产(上)
婴儿哭声里的疾病信号(下)
婴儿哭声里的疾病信号(上)
切掉一半大脑,你也能活?
把酒卖贵点,就能减少犯罪?
长寿有迹可循?
为什么保守秘密让人精疲力竭
畅聊数字化生存
海洋酸化破坏鱼类感知系统
深夜睡不着?可能是因为你有失眠基因
即使关机,手机还是会偷走你的睡眠
你的大脑能上传到数字化世界吗
酷刑逼不出真相
几十年来,我们一直搞错了阿尔兹海默病背后的元凶?
逼退英军的德国,却没能及时造出原子弹
“科学家告诉我,多吃脂肪能长寿?”你想多了
查看更多
©2011-2025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